
热心师傅张天祥
(散文)
作者:季志林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个体户是民营经济的最小单元,以经营灵活,服务周到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活力,不仅方便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咸阳市民院什字,就有一家张兴自行车修理部以服务热情手艺好技术精而远近闻名。
彼时的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年轻人如果有一辆“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绝对感到十分荣耀,一旦自行车出了问题,马上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张兴自行车修理部的摊主张天祥师傅曾经是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后在自家门前摆摊设点,起名“张兴自行车修理部”,寓意他的修理部事业能兴旺发达。
张天祥师傅的修车手艺是自小练出来的,他是穷苦人家出身,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长大成人。他的老家在河南巩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解放前,黄泛区连年受灾,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乡亲们只得流浪他乡谋求生存,家贫如洗的张天祥随母亲一路乞讨来到陕西咸阳,那年他刚刚9岁。
那个年代,咸阳火车站附近住满了逃荒到这里的河南人,关中人厚道,河南人勤劳,咸阳城不算大,但是还有谋生的机会,少年张天祥13岁时就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修理板车、自行车和三轮车,由于心灵手巧人勤快,很快就学会了一手娴熟的修理技术。不过,当时咸阳城里的车辆不是很多,单凭修车挣钱难以养家糊口,为了多挣钱,他凭着出苦力又在搬运公司谋到了一个饭碗,就这样,他和母亲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1949年咸阳解放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招收熟练工,张天祥凭着一手过硬的修理技术成了咸阳第二运输公司的修理工,他很幸运,咸阳从此成了他人生路上的落脚点。
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居然成了国家正式工人,这对饱经磨难的他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从此他不仅更加努力的工作,而且积极参加扫盲班学文化,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公司的运输车是多年的老旧车辆,车况差故障多,这反而为他学习汽车修理技术提供了机会。他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脑子灵活,从小学艺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师傅教过的技术过目不忘,有时还喜欢自己琢磨工作上的窍门,很快,他的修理技术越来越精湛,几年后便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60年代我们的国家尚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粮食是最紧缺的物资,城市居民生活按定量供应,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填不饱肚子的经历。张天祥一家九口人,他面对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从小就受尽苦难的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于是他千方百计为家里找粮食。他为人厚道,处事活道,每次随车队外出,总是热心帮助当地人修车修机械,而对方也会送他一些米面甚至牛羊肉作为回报,尽管人口多负担重,但他用手艺换粮食,一家老小居然很少挨饿。
1982年,五十多岁的张天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
,子女多负担重,他们要成家,要买房,靠各自那点工资显然非常困难,作为父亲,他得想办法多挣点钱为儿女们分忧。而他的优势就是修理自行车,于是他在工商所注册了自行车修理部,在自家门前摆起了修车摊。
民院什字是河南人聚居区,街坊邻居都知道他的人品好、人缘好、手艺好,所以修车摊开张之后生意就非常火爆,方圆的人们修车几乎都来找他,而他的经营
方式也十分独特,我曾经见过他和顾客之间的对话:
“张师,您瞧瞧我的车子,蹬起来咋恁费劲?”
“让我看看,”他一边检查一边说:“钢碗有问题了,得换珠子上油,圈也不够圆,是得修了,你着急不着急?”
“我单位就在跟前,也不着急。”
“那中!把车子放在这儿,我给你整饬好,你下班来取。”
“那就让您费心了!”
“没关系,你安心上班吧!”
接着又来了一位修车的年轻人:
“张师,您快看我的车吧,马上到点了,偏偏链子又断了。”这位顾客显得十分着急地说。
“车子先放在这儿,
你要急着上班就骑我的车子,等下班就给你修好了。”
“谢谢您张师!”
“客气啥,快上班去吧!”
他这种经营方式完全是把为顾客排忧解难放在第一位,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义务修理工。
有一次,前来修车的女顾客问他更换的零件质量如何,他二话不说,拿出带包装的零件让她看:“我进的零配件全是原装正品,多少钱买的就收多少钱,我只收修理费。”女顾客看过之后,笑了。
这时,摊位前又来了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
“张师,我车子没气了,用一下您打气桶。”
“用吧!”
“可我身上没零钱。”
“没零钱就免了,不就两分钱嘛!”
打气一次两分钱,他在气管跟前放了一个铁盒子,打气者自觉投硬币,没有零钱的免费,他从来不计较。一个气管不够用,他干脆再买一个。
我也见过顾客取车时的场景,他总是先让他(她)试骑一下,然后才拿出一张纸条,上边扭七歪八的写着几行字,记载着换了什么零件,修理费是多少。让我感到诧异的是,顾客们从不试骑,也不讨价还价,我想恐怕还是因为他人品好技术好的原因,大伙儿都信得过他。
这就是他的经营之道:一切为了方便顾客,亲切热情,诚实守信,修车质量高,从不乱收费,难怪找他修车子的净是回头客。
与其他修车摊不同的是,他的修车摊有一个蜂窝煤炉子,上边放着烧开水的大茶壶,还摆着几个茶杯,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农村人进城,外地人来咸阳,口渴了随便喝,分文不取。修车时间长了,自然认识人多,交往的朋友也多,他在咸阳郊区就有一帮农民朋友,只要他们进城,都会坐在他的修车摊喝茶休息,顺便再让他检修一下车子。他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但手中的活儿绝对不耽误。每年夏收,甘肃、宁夏一带来关中支援“三夏”的“麦客”较多,他的茶水自然很受“麦客”们的欢迎,于是他干脆让人写了个“麦客免费喝茶处”的广告牌放在旁边,每年都为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方便,数十年没有间断。他的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被社会传为佳话,有一年,《咸阳日报》专门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
这就是张天祥师傅与众不同之处,乐善好施,关心他人,开修车铺的目的是为了挣钱,但他的所作所为又不单是为了钱。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修理自行车是凭手艺吃饭,绝不能昧着良心赚钱。在他这里修车的人不仅信服他的手艺,更敬重他的人品。
过好自已的日子或者干好份内的工作都是一种能力,而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则是一种情怀。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能有如此情怀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实属不易。张天祥师傅是个实在人,从来没有说过任何闪光发亮的语言,更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他和其他个体户一样,摆摊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但是他对顾客一片诚心,童叟无欺,他赚钱凭的是过硬的技术和优质服务,那些回头客们认为把自行车交给他修理完全放心,顾客的信任是对他的最高褒奖,也许他从未想过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是从张天祥师傅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对顾客负责到底的职业道德,更看到了一个普通工人关爱社会,助人为乐的博大胸怀!
张天祥师傅已经远去多年,民院什字经过城市改造也变了模样,昔日的修车摊现在已成了人们休闲散心之地,但是,民院什字周围的老人们依然怀念那个充满祥和气氛的修车摊和那位热情可亲的修车师傅。
2025年8月16日于咸阳渭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