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最危险的时候/第一辑
九一八
陈昌华
小时候,我听奶奶
唱过这首歌
九一八,九一八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时不懂奶奶唱的什么
只觉得她唱的有些悲伤
好像我还问过奶奶
咱家怎么没有那条江
上学后,听老师讲过这一天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一天开始
很多人失去了故乡
没有了祖辈的家园
没有了大豆高粱
儿女失去了爹娘
从此背井离乡
长大后,我才真正懂得这一天
九一八,九一八
豺狼横行,生灵涂炭
山河呜咽,日月无光
十四年的血雨腥风
十四年的殊死抵抗
那是中国的国耻啊
时间越久越不能忘
如今,经过九一八的
老人和老兵越来越少了
为了让后代记住这个日子
中国许多地方都在把警报拉响
虽然外面晴空万里
一片祥和的阳光
但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阳光下还有幽灵游荡
让每一个中国的大人和老人
告诉自已的孩子和孙子吧
拉响警报是为了解除警报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
再次失去故乡
2016年9月18日
千万不要忘记
一一写在2017年7月7日
陈昌华
八十年前那个
风高月黑夜
强盗的三八大盖
瞄准了卢沟桥
开始射击
射杀了3500万
鲜活的生命
射出了八年的
腥风血雨
但罪恶的子弹
射不倒新的长城
但凶残的野兽
咬不碎铜墙铁壁
天皇低下了
不可一世的头颅
帝国缴出了
乖乖投降的武器
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
审判,没能终结
军国主义者的妄想
但被绞死的甲级战犯
幽灵从未在靖国神社
消声匿迹
八十年来这段
和平的岁月
日本的右翼分子
从未放下顽抗的武器
侵略被轻描淡写成进入
屠杀被百般狡辩歪曲
但历史岂容教科书修改
铁证又怎能被谎言抹去
幸存者的血泪
绝不能被重新践踏
慰安妇的痛苦
绝不能被再次蹂躏
八十年后的这个
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们难忘,难忘
难以忘却的灾难
我们珍惜,珍惜
来之不易的胜利
当和平被有人
从和平宪法删除
当出兵被有人
披上自卫的外衣
我们怎么能上当受骗
我们又怎能放松警惕
因此,当每年的
7月7日到来之即
我们只能一次次
把警报拉响
我们只能一遍遍
把国歌唱起
温故而知新
以14年抗战的名义
那些当过亡国奴
也留过血的先辈
曾告诫后人,公元
1937年的7月7日
千万千万不要忘记
2017年7月6日
淞沪会战
陈昌华
想当初,一句
沙家浜的唱词
让我们熟悉了八一三
多年后,一段
血与火的历史
让我们重温了淞沪会战
兵临城下
日军出动二十万
水来土掩
国军上阵八十万
四个打一个应不在话下
两只手何以能抵挡八拳
谁能料到
老鹰沒抓住小鸡
石头沒碰碎鸡蛋
一比七的悬殊对比
七比一的巨大震撼
一边是血肉之躯的
新的长城
一边是压倒一切的
军机炮舰
日军用四万人的代价
让国军损兵折将30万
汉阳造沒抵过三八大盖
长江天堑沒守住最后防线
太阳旗遮住了青天白日
大刀片砍不退坚炮利船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豺狼
落后者挨打就这么悲惨
但拼死抵抗的中国军人
用一场伤亡巨大的血战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妄想
打掉了武士道
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一寸山河一寸血啊
30万将士几人还
十四年的抗战史
哪一天不是鲜血浸染
尽管硝烟早已散尽
又怎能忘记那场
痛定思痛的淞沪会战
2018年9月3日

“哭墙”
一一199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一直被民间称为“哭墙”。
陈昌华
我不敢正视,不敢正视
哭墙上那镌刻的
一个个姓名
我不敢面对,不敢面对
哭墙上那逝去的
一个个亡灵
从1995年的3000个姓名
到2007年的8600个姓名
再到今天的10324个姓名
每个冰冷的数字都是
一把血淋淋的匕首
在一次次刺向
我们心中的伤痕
鲜血,早在79年前就已流干
眼泪,已在79年来早就流尽
无论哭墙怎么延长
延长的哭墙又怎能
刻下30万人的姓名
我必须正视,必须正视
哭墙上那倒下的
一个个身影
我必须面对,必须面对
哭墙上那鲜话的
一个个生命
从1937年那场屠杀
到1945年战败投降
再到今天的狡辩否认
每步动向都是一座
振聋发聩的警钟
在一声声提醒
我们小心战争
屠杀,早在79年前就已定性
历史,已在79年来早有公论
无论岁月怎样流逝
流逝的岁月又怎能
洗刷侵略者的暴行
那是怎样惨绝人寰的杀戳
那是怎样灭绝人性的屠城
无论是放下武器的士兵
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30万人无一幸免
被刽子手全部杀绝斩尽
30万人呵,30万个
我们的兄弟姐妹
30万人呵,30万个
我们的父老乡亲
30万人呵,30万双
死不瞑目的眼睛
30万人呵,30万颗
难以安息的灵魂
因为历来,都有日本的
右翼分子在百般抵赖
因为至今,还有军国主义的
幽灵想借尸还魂
那段板上钉钉的
历史岂容篡改
这面鲜血凝成的
哭墙就是铁证
面对这面刻滿了
遇难者姓名的血泪哭墙
凝视这面映照着
30万张面孔的历史明镜
我突然听到了
遇难者最后的吼声
为了避免战争
就不能遗忘战争
为了远离牺牲
就必须牢记牺牲
2016年8月3日
历史证人的脚印
一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祭典广场,有一条由江苏30万名教师每人捐赠一元钱修建的,铸有当年的幸存者和中国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成员等222位历史证人脚印的铜版路。
大大小小,深深浅浅,
耄耋之年,有女有男。
222个证人的脚印血迹斑斑,
222个证人的签名令人震撼。
八十年的岁月很长很长,
四十米的道路很短很短。
灾难在这里驻足停留,
历史在这里永久纪念,。
他们是那场人类浩劫的幸存者,
他们曾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南京是怎样血流成河,
日军是怎样罪恶滔天。
吳秀兰被打断了一条腿,
她的脚印只剩下了一个;
周文彬被夺去了三个脚趾,
他的脚印残缺不全。
倪翠萍指着左肩枪伤,
在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
彭玉珍拖着被打残的右腿,
在戳穿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三千年古都万劫不复,
三十万生灵惨遭深炭。
石头城变成一片废墟,
长江水被尸体阻断。
如此罄竹难书的罪恶,
早就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却阴魂不散,
还在颠倒黑白向世界挑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证人的脚印铁证如山。
毋忘国耻,毋忘昨天,
中华民族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
但我们不会忘记过去的苦难。
因为历史绝不允许篡改,
谁忘记过去谁就是背叛!
2016年8月5日
2016,又一个8月15日
陈昌华
今又何年,公元2016年
今又何日,又一个8月15日
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日子
普通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不普通的是裕仁天皇
宣布的战败投降日
是我们这个民族
庆祝的胜利纪念日
人活七十古来稀
当年出生的婴儿
都已年过古稀
当年受降的抗战老兵
和当年投降的帝国军人
不少都已经离世
唯有这块昨日的伤疤
每到这一天还会隐隐发作
还在提醒我们
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因为还有人在上面撒盐
还有人在痛中取乐
还有人在靖国神社
为那些甲级战犯招魂
还有人在日本政坛
为这个日子说三道四
我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
但我听过松花江的歌声
和黄河的咆哮
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烈
和台儿庄的血战
我没有写过惊人的诗句
但我会背诵田间的名篇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会用手指着我们的尸体
说,这就是奴隶
不!我们不是奴隶
我们是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
不!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的前辈用牺牲写下的史诗
当又一缕阳光照亮了这个世界
当又一阵秋风吹醒了这段记忆
我不知道,此时此刻
那个岛国的邻居在想些什么
据说,经常有人唆使
要尽快忘掉这页历史
我真不理解,如果连这点
勇气和良知都没有
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会不会重蹈覆辙
我听说过,德国总理
忏悔的下跪
善良的人们都清楚
那是人性最完美的回归
真希望有那么一天
日本的执政者也会正视历史
真诚道歉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8月15日才能
成为名副其实的
世界和平纪念日
2016年8月15日
辛德勒名单的延续
陈昌华
过去的已经过去,
岁月已湮没了这段传奇。
当溫顿的老伴打扫阁楼,
才发现了这尘封太久的秘密。
一本半个世纪前的剪贴册,
一份辛德勒名单的延续。
记载着669个孩子的姓名,
见证着669个生命的奇迹。
1938年的捷克,
血雨腥风笼罩的人间地獄,
灭绝人性的法西斯,
要把犹太人从地球抹去。
面对着一个个绝望的父母,
面对着一个个年幼的儿女,
温顿,这个29岁的英国青年,
挺身而出,豁了出去。
凭借一己之力,
不惜血肉之躯,
在盖世太保的魔爪中,
他把669个孩子安全转移。
八列滿载新生的列车,
没有被纳粹拖进地狱,
拖进奥斯维辛的集中营,
拖进焚尸炉的烈焰和毒气。
一场九死一生的拯救,
在溫顿看来天经地义。
如果不是老伴的偶然发现,
它可能还是无声无息。
过去的并未过去,
历史本不该忘记。
于是,英国的BBC电视台,
披露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壮举。
在“这就是人生”的节目现场,
温顿和他的孩子们终于团聚。
这场相隔了半个世纪的重逢,
让全世界的观众洒下了泪滴。
温顿的孩子们欢聚一堂,
79岁的老人百感交集。
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
人间的大爱将永远传递……
2017年2月19日
胜利之吻
一一2016年9月8日,庆祝二战胜利的经典照片“胜利之吻”
的女主角格雷塔.齐默尔.弗里德曼,走完了92年的人生……
人这一生,不知
要多少次被人亲吻
又要多少次亲吻别人
父母的吻是那么甜蜜
恋人的吻是那么深情
亲友的吻是那么留恋
儿女的吻是那么温馨
每一吻都弥足珍贵
每一吻都一往情深
每一吻都天长地久
每一吻都刻骨铭心
1945年8月14日
在沸腾的纽约时报广场
在欢庆胜利的游行人群
一个美丽的天使
和一个勇敢的水兵
用突然的一吻
征服了世界
用胜利的一吻
定格了永恒
那一吻只有短短几秒
却吻别了战争
吻来了和平
那一吻成为世纪的经典
震撼了不同的国度
震撼着人类的心灵
感谢那位美丽的天使
为了这一吻
她和她的姐妹经历了
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
感谢那位勇敢的水兵
为了这一吻
他和他的战友付出了
付出了多少流血牺牲
岁月的流水,冲刷不掉
这永不褪色的记忆
不同的种族,都打下了
这永不磨灭的烙印
当胜利之吻,吻别了
71个春夏秋冬
镜头里的女主角
走完了92年的人生
但她用难忘的胜利之吻
还在提醒世界告诫我们
要远离战争的恶魔
要珍爱和平的女神
2016年9月12日

——日本二战遗孤中岛幼八的生母在被遣返时,想把他带回日本。然而,年幼的中岛已与中国养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母与养母争执不下,村长只好把中岛放在中间,两位母亲各自站开二十米,让他自己决定去留……
生母站在那一边,
养母站在这一边。
一条中间线,
隔开了万水千山。
那边有樱花,
有富士山,
这边有人参,
有长白山。
那边有自己的国度,
有割不断的血缘;
这边有成长的家园,
有舍不下的情感。
对一个年幼的孩子,
这种挑选实在艰难,
他哪里懂得那么多呵,
但他知道谁近谁远。
是养母用自己的乳汁,
喂养了自己的不幸;
是养母用自己的血汗,
哺育了自已的童年。
生母给了他生命,
养母给了他温暖,
在战争的残酷面前,
母爱是最神圣的防线!
他摇摇晃晃走向养母,
扑进养母的怀里边,
脚步牵动着两位母亲的神经,
泪水涌出了两位母亲的双眼。
生我爱我的母亲呵,
你不要责怪孩儿的挑选;
养我疼我的母亲呵,
我要永远陪伴在你身边。
这场侵略者导演的悲剧,
给多少母亲带来了灾难;
这次骨肉离别的挑选,
把多少善良的人们震撼!
为了让历史的悲剧不再发生,
为了让战争的灾难不再重演,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幕吧,
七十年前那场母爱的挑选。
2015年8月9日
冲绳
陈昌华
一根被当年挂着
星条旗的战车
碾压的绳索
缠绕纠结着三国的神经
一头系着大兵
铁打不动的营盘
一头绑定岛屿
难以摆脱的宿命
还有一个民族
永远的伤痛
一块历史遗留的
没有长平的伤疤
一遇天气变化
就会隐隐作疼
从冲绳之战的硝烟
到冲绳之恋的温馨
两部大片都在提醒人们
千万不要忘记
时刻还得小心
2018年7月21日
作者:陈昌华,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现任《湾区诗歌》社长。出版诗文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企业常青藤》等。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等。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