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关,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文|王标
潼关,是个关,雄伟险要的关,兵家之争的关;潼关是个县,深谷玲珑的县,英姿勃发的县。它如一串金色的项链穿缀着古老的传说和新时期的伟绩,承载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和超凡的智慧。
黄河在这里神奇地拐了个弯,这个折弯向前的样貌,寓意着潼关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基本思维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弯道曲线思维成就了潼关的既往和现在,并昭示着它的未来。
传说远古时,秦岭和中条山连成一道围堰,关中盆地因此便形成几个大的湖泽,古人分别把它叫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也就是传说中的古四海。而东海指的就是潼关这地界儿。
说是四海其实就是今天的大湖而已。渭河水系、洛河水系、泾河水系、汾河水系及黄河上中游段的水,全部灌入这个盆地,经年累月,给这一带地区带来偌大的水患。幸亏大力神巨灵的鬼斧神功,不然的话,关中盆地至今可能仍是汪洋一片。神话传说中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在它的南面,有一条狭长的通道通往洛阳,在这条通道上,有个有名的函谷关。秦始皇统一中国,正是从这里出兵中原,潼关就处在黄河这一重要的拐点上。
秦汉以前,潼关的战略地位显失于函谷关,只因函谷关距长安较远,补给相对困难。相较而言,位于黄河拐角处的潼关尽显其优,东汉后,逐渐取代了函谷关的地位。当然,由于黄河下切,道路日益狭窄,影响交通也是潼关取代函谷关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国志》上载,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防关西兵乱,设潼关,废函谷。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从此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北方政权的国都时而长安,时而洛阳,一直到隋唐,洛阳还作为长安的副都来支撑着隋唐盛世的辉煌。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潼关这一重要的关口和节点,成为晋、陕、豫三省要冲,自古为军事要隘起着它以王天下的战略作用,而今更是黄河金三角的黄金亮点。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是从关中直接进入中原的唯一通道。建安十六年(211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过洛阳,经函谷,溯黄河西进,到达潼关。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夺取潼关之战之大捷。
唐朝中期,发生在“安史之乱”中哥舒翰兵败失潼关一战则是直接击垮盛唐,潼关成为唐史中极其重要的古战场之一。明末李自成义军大捷潼关,乃捷足先登也!
八年抗战,英勇无畏的潼关军民屹立于抗日前线,依靠黄河天险,凭借关城要塞,军民团结如一人,终把日寇阻击在黄河左岸,保住了黄河,保住了陕西,保住了大西北。走近古渡景区那座当年遗存的碉堡时,伴随黄河涛声,人们似乎仍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它似乎迎合了中国历史上从西向东的空间发展历程,无论周人灭商,秦始皇统一天下,还是刘邦赢得楚汉之争,这一切事件的起步之地都与位居中国西部的关中平原相关。
潼关是黄河文化的核心重镇,是联结关中文化与河洛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交通枢纽。关中文化以陕西渭河流域为中心,西安、咸阳、渭南、宝鸡为代表,是周秦汉唐等王朝的政治文化中枢,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核心价值体现为礼乐制度的发源与完善,对中华文明的制度构建和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河洛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的河南洛阳、郑州、开封一带,伊河、南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作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历经汉晋魏唐宋的发展壮大,其核心价值在于"根祖文化"和"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在此萌芽,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基础。
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大河滚滚东流去,日夜奔腾向海洋,它作为母亲河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潼关这个历史和时代的弄潮儿,有志立于潮头走向深蓝。
我没有仔细探究大河文明中三大文明古国消失的原因,但我明白黄河文明至今得以生存的理由,更清楚大河文明最终走向海洋文明的必然。潼关地处在黄河文明的金纽扣上,有众多的问题值得深思。
此刻我站在潼关长长的岳渎公园栈道上,南眺华岳群峰,北俯黄河浪奔。群峰参差簇拥,仿佛威武的仪仗;黄河雄浑涌动,宛若奔腾的雄狮。在感慨的同时心想,当初巨灵神倘若用巨斧劈开秦岭,让黄河水一直往南流下进入长江,那么,华夏文明史或许会因此改写。最起码潼关就不成为今天的潼关了,最大的可能还是一个渡口。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也许是历史的必然,黄河偏偏在这里拐了个弯,成就了潼关,成就了世世代代的潼关人民。这一拐,不光是华夏文明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把潼关人民拐进了金山。
如今的潼关人民,站在新时代的拐点上,充分发挥拐点优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以潼关的黄金、软籽石榴、古城景区、肉夹馍、酱菜五大品牌为主攻方向,握五指成强拳,强势出击,打造成唱响“山河表里,千古潼关”知名品牌,推动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出海跃升。让潼关这座华夏金城,在新时期实现再一次凤凰涅磐,浴火新生。
潼关应该大有作为,理应有所作为,也必须敢做善为。望着古城景区的蓬勃发展,浏览春笋般生长的欣欣向荣的工农业园区,不由得让人欣慰感叹,骄傲自豪。眼前瞬间出现了两扇高大无比的金色大门。它是中原入陕第一县,是陕西的东大门,守好东大门,建设好东大门,是勤劳勇敢的潼关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敞开心扉,用真诚迎接四海宾商。它犹如一张用黄金打造的金色名片,向世界展示潼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是历史的缩影,是未来的见证。
“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我的耳边隐隐想起了潼关这首古老的童谣。由“两头尖”联想到潼关不正是一个带电的黄金导体么?经过在新时期的电场中不断蓄电,不断放电,让潼关更加璀璨。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相信智慧的潼关人在新的征程上,不忘曲线思维,不断地调整思路,发挥天然优势,努力去打造一个全新的潼关。古潼关曾有“八景”的描述,我想今天的潼关会有十景,乃至更新更多更美的景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似乎总有一位老人站在黄河岸边感叹道。他也许正要告诫人们:“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
真该由衷地感谢他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也要感谢巨灵神当初的杰作,让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更要感谢生长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土地上的人民,是他们用勤劳智慧为共和国涂抹着金色的光辉。
2025年8月115日于渭南漱心岛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