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老师的《三标课堂》中,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流程、具体的测评标准及原则方法等内容,让我眼前一亮。在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曾尝试按“三标”设计教学:设定“能说出分数各部分名称”的目标,规划“实物演示→图形表示→符号抽象”的标程,准备“课堂练习正确率达95%”的标测。课堂节奏确实更紧凑了,学生当堂检测的正确率也达到了预期。但当看到蔓菁用披萨模型解释“为什么1/2比1/4大”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突然意识到: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标准与温度的平衡之间。
“三标课堂”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学需要科学设计。过去讲“长方形周长”时,我常纠结“先讲公式还是先讲推导”。现在按“目标—过程—评价”的闭环设计,先明确“能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再倒推设计“测量实物→发现规律→总结公式→变式练习”的学习路径,最后通过阶梯式练习题检验效果。这种结构化思维让我的数学课堂摆脱了随意性,尤其对计算类、概念类内容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在学习“时间单位换算”这类抽象内容时,清晰的标程设计确实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
然而,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标准之外。记得班里的雨彤,做“24小时计时法”练习时总出错。按标测要求,她该被归为“未达标”群体。但当我得知她是因照顾住院的母亲而缺课时,那个简单的“未达标”标签突然变得格外冰冷。我为她单独补课的傍晚,她突然指着窗外说:“老师,下午5点的太阳和17点的太阳是同一个!”这个超出课程标准的发现,反倒成了全班理解计时法本质的最佳契机。这让我明白,标准能衡量知识掌握度,却测不出一个孩子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适合小学中段的变通之道。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我保留“能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的标准目标,却将标程调整为“校园寻宝游戏→绘制教室平面图→解决书桌摆放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测评时,除纸笔测试,还增加了小组互评、实践任务等多元评价。这种改良既保持了教学的系统性,又为孩子们的创意留出了空间。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当孩子们用步测计算操场面积时,那些超出预设的讨论和发现,往往成了最珍贵的教学成果。
作为三年级数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艺术在于在标准与个性之间走钢丝。我们需要“三标”这样的科学框架保证教学质量,更要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差异性,让标准成为托举孩子的阶梯,而非限制成长的框格。
看过《三标课堂》后,我的教案本上多了条特别的备注:在“教学目标”旁边画个小太阳,提醒自己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的迷人之处,或许就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传递知识的温度——在确保每个孩子达到基本标准的同时,看见并珍视那些无法被标准化的思维火花。这大概是小学数学老师最幸福的挑战:既要教会孩子2/4等于1/2的数学真理,也要保护某个孩子“但四块巧克力里的两块比一块完整的更让人开心”的天真发现。
作者:郎英杰(德州长河小学教师)
青力点评
郎英杰老师的这篇文章以《三标课堂》为引,用鲜活的教学案例展现了标准与温度的教育辩证。从分数教学中孩子的灵光一闪,到为缺课学生补课的意外收获,再到对教学流程的灵活改良,于细节中凸显教育智慧。作者既肯定科学框架的价值,更珍视孩童的独特思维,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体悟,语言质朴却动人,让“标准为阶梯而非框格”的理念具象可感。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