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色丰碑: 抗战印记与民族脊梁
文/陈正兴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时光的指针拨回八十年前那个永载史册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军国主义的太阳旗在亚洲战场黯然坠落,当胜利的号角响彻华夏大地,中华民族用三千五百万儿女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刻下了一道永不磨灭的血色印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英烈们,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
历史的伤口至今仍在隐隐作痛,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1937年的南京城,三十万冤魂的哭喊穿透时空;东北平原上,”七三一”部队的实验室里,人性的底线被彻底践踏;大江南北,二十万“慰安妇”的屈辱泪水浸透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深的伤痕。
然而,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未在暴行面前弯曲。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平型关下,八路军战士用简陋的武器击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的烽火中,万千民众以锄头为枪,用生命诠释了人民战争的伟力。杨靖宇将军胃中的棉絮,赵一曼烈士写给幼子的绝笔,张自忠将军”我死则国生”的誓言,这些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构筑起民族的精神长城。
八十年后的今天,当和平的阳光洒满神州大地,我们更应铭记:今天的每一份安宁,都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清晨的校园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繁华的街道上,人们悠闲的漫步;夜晚的万家灯火中,每个家庭的欢声笑语——这一切的平凡日常,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不平凡。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指着展柜里的烈士遗物,轻声给孩子讲述那段历史。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珍视当下;唯有不忘国耻,才能开创未来。记忆的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在这片曾经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每一座纪念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默地矗立在城市的广场、乡村的路口、校园的角落,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过往的行人讲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碑文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处弹痕,都是一页泣血的史书。
而今,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商业街,享受着和平的安宁时,是否还记得,八十年前的今天,这片土地正被战火蹂躏?当我们为孩子挑选精美的书包时,是否想过,在那个年代,多少孩童失去了上学的权利?历史不是遥远的回声,而是永远警醒我们的钟声。
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时刻,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他们的精神,如同黑夜中的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牺牲,如同大地的根基,永远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将这份记忆代代相传,让和平的曙光照耀千秋万代。
作者简介: 陈正兴,男,汉族,1959年出生,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退休。诗画、散文爱好者,热爱生活,观赏风景,品读诗文,愉悦人生。近年来多篇文学作品参赛获奖和编入书刊。在《中外诗人》、《白鹭文刊》、《中国乡村杂志》、《南奥作家》、《天山诗歌》等平台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其中获奖散文、诗歌收录《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当代诗书画传习大典》、《中国散文家》2024/06期等。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世界文学》签约诗人,长江文学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