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焚骨记(上)
解剖台的金属表面凝结着冰冷的水珠。陶永康用镊子夹起那张燃烧过的登记表残片,在放大镜下,焦黑的边缘显露出几个模糊的钢笔字迹:"......莫沉......实验记录......不可公开......"
小蝉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少女的指甲已经变成诡异的青紫色。"听!"她的声音里带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沙哑。地下室的排水管深处,传来指甲刮擦金属的声响,间或夹杂着模糊的呜咽——像是有人被捂住嘴发出的求救。
"是钟楼的地下室......"小蝉的左眼开始渗出黑色液体,"他们把他砌在墙里......"
陶永康的白大褂突然无风自动。别在口袋里的钢笔剧烈震颤,笔帽上的校徽"啪"地裂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微型胶卷。对着灯光,显影出的是一张泛黄的设计图:钟楼地下一层用红笔画了个巨大的"X",旁边标注着"87.6.15封存"。
老赵的义眼在阴影中突然发出红光。"那晚......"他的喉结上下滚动,"马教授让我们把实验器材搬进地下室,有个铁柜......一直在渗血......"保管员的声音越来越低,"第二天,药理系的莫沉老师就......就失踪了......"
窗外的雨声中突然混入铃铛的脆响。小蝉像触电般跳起来,她的发梢不知何时缠满了槐树细枝。"他来了!"少女的尖叫声中,解剖室的无影灯突然全部爆裂,黑暗中只听见福尔马林液体翻涌的声音——浸泡池里的那具"教学尸体",正缓缓坐起身来......
第十一章:焚骨记(下)
阴冷的夜风卷着槐树叶灌进走廊。陶永康拽着小蝉狂奔,身后传来液体滴落的黏腻声响。拐角处的仪容镜里,映出他们身后三米处——一个浑身肿胀的"人形"正四肢并用地爬行,每移动一步,就有混着药渣的黑水从关节处渗出。
"去老药房!"小蝉的嘴唇已经泛起尸斑般的青灰,"徐爷爷有......有克制他的东西......"
中药房的后院,那口熬药的老灶台正诡异地冒着热气。徐伯瘫坐在藤椅上,胸口插着把生锈的解剖刀,手里却紧紧攥着个油纸包。陶永康掰开老人僵硬的手指,里面是一撮混着白发的骨灰,以及半张烧焦的处方笺,上面写着:"当归三钱,槐米五粒,配以誓约者之骨......"
小蝉突然扑向灶台,从沸腾的药罐里捞出一块人骨——尺骨上清晰可见五个针孔。"莫老师的......"少女的眼泪砸在骨头上发出嗤响,"他们抽了他的骨髓做......做那个实验......"
院墙外传来树木断裂的巨响。那个肿胀的怪物撞开槐树闯进来,腐烂的面容依稀可辨当年的轮廓。它的腹部突然裂开,伸出数十根沾满黏液的教学用骨骼标本,每根骨头上都刻着"MS-87"的编号。
陶永康手中的钢笔突然自动书写起来,在处方笺背面洇出血红的字迹:"以骨还骨"。他猛地将人骨掷入药灶,火焰瞬间变成诡异的青白色。怪物的动作突然凝固,它腐烂的脸上竟浮现出解脱般的表情,缓缓指向自己的太阳穴——那里嵌着半枚银质缠枝纹戒指。
小蝉的左臂突然皮开肉绽,无数黑色线虫破体而出,在空中组成一幅地图——正是钟楼地下室的剖面图,某个角落标着血红的"赎"字......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