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故纸堆中的断指
省立医学院的旧档案室位于地下室三层,终年不见阳光。陶永康举着手电筒,在霉味刺鼻的走廊里穿行,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荡,像是有人在身后尾随。
他的目标很明确——1987年的解剖记录。
档案室的门锁早已锈蚀,轻轻一推便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尘埃在光束中飞舞,像无数细小的幽灵。陶永康的指尖划过一排排泛黄的档案盒,最终停在一个标着“87-06”的牛皮纸袋上。
纸袋的封口处沾着暗褐色的污渍,像是干涸的血迹。
他深吸一口气,拆开封口。
里面是一沓解剖报告,最上面一张正是他在周慎行病房里见过的那份——编号87-0615,死因“心肌梗死”,但病理分析里被涂改的“左心室穿孔”依然隐约可见。
翻到第二页,是一张手绘的解剖图。死者的心脏被精确标注,左心室处画了一个红圈,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针孔状创口,非自然形成。”
落款是“马世安”,马教授的签名。
陶永康的手指微微发抖。他继续翻找,终于在档案袋最底部摸到一个硬物——一个小玻璃瓶,里面泡着一截苍白的断指。
瓶身上的标签已经褪色,但仍能辨认出几个字:
“标本0615,左小指,1987.6.15”
陶永康的呼吸几乎停滞。
他认得那枚戒指——银质的,上面刻着细密的缠枝纹。三十年前,林素曾经戴过。
---
第五章:鸳鸯簿
林素的宿舍在医院的职工楼,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陶永康站在门前,手里攥着那瓶断指,犹豫许久,终于抬手敲门。
门开了。
林素站在门口,身上只披了一件单薄的睡袍,银镯子依然戴在腕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冷光。
“陶医生?”她微微皱眉,“这么晚了……”
陶永康直接举起玻璃瓶。
林素的瞳孔骤然收缩,脸色瞬间惨白。
“解释一下。”陶永康的声音冷得像冰,“为什么你的手指会在三十年前的解剖标本里?”
林素的嘴唇颤抖着,最终侧身让出一条路:“……进来吧。”
屋内陈设简单,唯一显眼的是床头柜上摆着的一本旧相册。陶永康走过去,随手翻开——
第一页是一张合影,五个年轻人站在校钟楼下,笑容灿烂。和周慎行照片里的一模一样,只是这张照片的角落里,多了一个人——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站在阴影里,面无表情。
陶永康的指尖顿住:“……这是谁?”
林素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轻得几乎听不见:
“陈默。”
陶永康猛地转身:“保险调查员陈默?他当年也在?”
林素没有回答,只是缓缓卷起左袖——她的手腕以下,是一截冰冷的义肢。
“1987年6月15日,”她轻声说,“我们六个人在钟楼下立誓,保守一个秘密。”
她抬起眼,目光如刀:
“但现在,有人开始灭口了。”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