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永信事件看佛教信仰的本真(外2篇)
林居正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两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之一。然而,当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曝出“经济问题”、“私生活混乱”等丑闻时,这不仅仅清净道场的光环骤然被蒙上阴影,更是对佛教背叛与亵渎,也是佛教界的耻辱!释永信堕落,绝非孤立事件,它折射出当代中国佛教信仰面临的深刻危机——当信仰被异化为商品,当寺庙变成“信仰超市”,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何在?人们又该信仰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在哪里?
在菩提树下悟道后,释迦牟尼开口便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揭示了佛教的根本要义——人人本具佛性,修行是向内求而非向外觅。佛教正信强调“依法不依人”的理性态度。《金刚经》则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然而,当今许多信众却将佛教简化为“拜佛求福、拜佛求财”的急功近利行为,将僧人神化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使者”。这种对“外力救济”的迷思,这正是释迦牟尼佛所批判的“心外求法”!
释永信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正是利用了信众这种“求佛保佑”的心理。当寺庙被包装成“有求必应”的灵验场所,将迷信当作正信。当僧人被塑造成“神通广大”的活佛,佛教便异化为一种精神交易——信众以香火钱“购买”福报,认为“菩萨可以受贿”,僧人则以“加持”换取利益。这种扭曲的信仰模式,与释迦牟尼佛“自净其意”的教诲背道而驰。
回顾中国佛教史,每一次“法难”的背后都有僧团腐化的影子。北魏太武帝灭佛,直接起因是发现长安寺院“私藏兵器、匿养僧祇户”;唐武宗会昌灭佛,导火索是寺院经济过度膨胀,严重影响国家财政;后周世宗灭佛,则是因僧尼队伍鱼龙混杂,戒律废弛。历史反复证明:当佛教背离其清净本真,沦为大肆敛财工具之时,必将招致社会激烈的反噬。
以释永信为代表的寺庙公司化运作、宗教活动商业化、僧侣明星化——正是历史上佛教衰败前兆的当代重演。将寺庙变成“信仰连锁店”,把法会办成“商业演出”,让方丈成为“网红CEO”,这种对佛教神圣性的消解,比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更为危险,因为它从内部蛀空了佛教的精神根基。
面对如此乱象,佛教界到了需要一场“回到佛教本真”的自觉运动。要厘清佛教信仰的核心对象——不是某个“神通广大”的僧人,不是某座“有求必应”的寺庙,而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与“缘起性空”的宇宙真理。正如《阿含经》所言:“见法即见佛”,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对宇宙人生实相的体认,是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觉悟。要重建僧团伦理,以防止僧人堕落为宗教商人。佛教界必须重振“六和敬”精神,恢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让僧吕真正成为“人天师表”,而非“商业精英”,更非离经叛道、欺师灭祖的“叛徒”。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佛教徒不应盲目崇拜某个"活佛"或"大师",而烧香拜佛若只为求财求子升官,则与佛教"无我利他"的精神南辕北辙;供养僧宝若变成"花钱买功德",则完全误解了"布施"是为破除悭贪之心的真义。
面对释永信等事件,信众当生起“依法见人”的智慧:一个真正的高僧,必是持戒清净、少欲知足的修行者,而非坐拥豪车、周旋商界的“宗教明星”。唐代百丈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近代虚云老和尚一生“一笠一拂一铲”云游天下、教化大千,这些才是佛教僧伽的真实形象。
要清醒认识,当信仰被异化为交易,寺庙沦为公司,僧人变成商人时,佛教则是走向反面,并可能成为精神污染的源头。释永信事件是一面照妖镜,既照出了佛教界的乱象,也照见了信众的迷思。在这个物质丰盛而精神贫瘠的时代,佛教本应成为一剂破除“贪嗔痴疑慢”之良药。尤其是践行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宗旨,以消弭美西方“丛林法则”、“零和游戏”、“自私自利”主导下的人类所造的共业,及其所招致的无穷无尽的天灾人祸!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佛教信仰不在金碧辉煌的殿堂,而在自己明心见性的觉悟;不在一掷千金的供养,而在念念自觉的修行。当信众不再迷信“外力救济”,当僧团不再贩卖“信仰产品”,佛教方能重归其净化人心的本来使命。这或许是我们从释永信事件中能得到最珍贵的启示。
回归佛教本真,既需要僧团的自我净化,也离不开信众的正信觉醒。请谨记释迦牟尼佛涅槃前的最后教诲: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不懈,永不认输!
泡泡玛特与天价票:
消费狂潮撕裂传统价值的反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刻入骨髓的精神信条。在“安贫乐道”的古老智慧里,价值从不与财富的多寡挂钩,而在于内心的持守与精神的充盈。然而,放眼全球当下,中国传统价值的基石在美西方扭曲的价值观侵蚀、渗透下,正被消费主义的滔天巨浪猛烈冲刷,渐趋瓦解。
当一只只造型夸张、眼神空洞的泡泡玛特玩偶,凭借精心包装的所谓“稀缺性”与所谓的“收藏价值”,跨越国界占领全球年轻人的书架;当王菲上海演唱会的1800、5800、7800元一张门票,被3.2万人在50秒钟内全部秒杀——两个看似遥远的现象,却如一曲诡异二重奏,共同奏响了几十年来西方渗透下扭曲的主流的消费主义时代的迷狂乐章。
当今的世界,消费早已不是对实用价值的理性追逐。泡泡玛特的崛起,其精髓正是资本与营销合力制造的“伪需求”。那些塑料人偶,被赋予“限量”、“联名”等光环,成为身份认同的符号标签。人们购买的早已不是玩偶本身,而是它背后被精心编织的虚幻身份认同与社交资本。更加可悲、没有意外的是,泡泡马特得到逐利资本和资本大亨强力加持。同样,王菲演唱会那高达数千元元的天价门票,其价值也早已超越现场音效的物理体验,而成为了身份与阶层无声的炫耀宣言。当演唱会门票价格可以轻易抵上普通劳动者一两个月的辛勤汗水,当奢侈品玩偶成为年轻人的“必需品”,消费便异化成了贫富差距最刺眼的符号化展演——纸醉金迷与拮据困顿的边界,在消费符号的强光下愈发刺目,令人不安。
这符号化狂欢背后,是精神世界日趋贫瘠的隐痛。尼尔·波兹曼所警示的“娱乐至死”预言,正以更精致、更具诱惑的姿态渗透现实。感官刺激与即时满足的浪潮汹涌,正不断挤压严肃思考的空间与耐心。泡泡玛特们创造的短暂收集快感,天价演唱会制造的瞬间情绪高潮,成为填补精神荒原的便捷填充物。可当喧嚣落幕,心灵深处是否仍余下空洞回响?我们是否在追逐符号与快感的过程中,渐渐失却了感知真实生活肌理的能力?
在符号化消费的喧嚣中,我们亟需一种清醒的价值“再校准”。这种校准,绝非对物质享受的简单否定,而是呼唤一种穿透符号迷雾的自觉。它要求我们叩问内心:这种消费行为,是源于内心真实的热爱与欣赏,还是被资本操纵的欲望、被社交压力所裹挟的盲从?是丰富生命体验的途径,还是标榜身份的虚荣工具?当我们在为泡泡玛特的新款或一张天价门票一掷千金前,若能稍作停留,审视其背后究竟是真实渴望还是虚幻满足,这便是重建价值锚点的第一步。
泡泡玛特的风靡与王菲演唱会的天价票,不过是消费主义狂潮中两朵刺目的浪花。然而,它们折射的是时代精神深处的焦虑与迷失。当符号的幻影遮蔽了真实价值的光芒,当娱乐的泡沫淹没了思想的深度,我们每个人手中紧握的选择权,便成了最后的救赎——这选择不仅关乎钱包,更关乎我们灵魂的归处与文明的深度。
泡泡玛特营销魔法风靡全球,其狂热程度不亚于古人“玩物丧志”之叹的现代翻版。王菲上海演唱会的“天价”门票,则与我们“俭以养德”的古训已相去万里。当人们沉溺于泡泡玛特带来的短暂收集快感,当人们追逐天价演唱会制造的瞬间情绪巅峰之时,人们的心灵在符号消费的迷宫中日渐荒芜。当“唯利是图”成为默认逻辑,当“利己”成为唯一标尺,传统价值中“重义轻利”、“天下为公”的集体情怀便在无形中消解殆尽。
这奢靡之风背后,是贫富鸿沟在消费符号强光照射下愈发刺目。数千万人口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泥淖,尚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艰难跋涉中。而另一边,动辄数千的玩偶、天价的娱乐消费却成为另一群体的日常谈资。这冰火两重天的现实图景,无情撕裂着社会共同体的和谐肌理。当消费能力成为划分身份阶层的无形标尺,当物质的丰裕与否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老忧思便在当下找到了最痛切的注脚。
重建价值秩序,呼唤共同富裕的实践,已非选择,而是时代迫切的救赎,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不仅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引导与调节,如通过更合理的税收政策促进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正,鼓励“三次分配”发挥慈善的润滑作用,更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价值“寻根”与“校准”。我们亟需重拾“富贵不能淫”的清醒定力,让消费回归其满足合理需求的本真面目,而非身份攀比的虚荣工具。要重新体认“安贫乐道”背后那份超越物质的精神丰盈,警惕在追逐符号中迷失自我。更要弘扬“天下为公”的古老情怀,将个体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共同进步的洪流。
真正的富足,是心灵不为物役的澄明,是社会在共享繁荣中抵达的和谐。在消费符号的喧嚣中,唯有重拾传统的价值观,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里守住精神的堤岸,让共同富裕不仅成为物质的丰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归与升华。
名与利:以生命能量兑换的浮华
名与利,世人眼中灼灼燃烧的两团火焰,引得无数人如飞蛾般奋不顾身。然而在这光芒背后,却隐藏着一条冰冷的定律:名利不是凭空而来的恩赐,它们需用生命能量兑换,需要以往积攒得福报支撑,更需要德行作为承载的基石。
近年来,多少明星、网红如流星般璀璨划过天际,却在生命的盛年如王勃般戛然而止,生命之钟停摆于同样令人扼腕的刻度——这岂非正是那冰冷定律最痛彻的警示?
这些陨落的星辰,其光芒背后常是生命能量的巨大透支与失衡。他们如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巨大的声名裹挟之下,在商演、直播、代言与舆论的密网中昼夜不息。生命能量如潮水般涌出,却因疯狂旋转而无法回流,身体这精密容器终至不堪重负,轰然崩塌。当人成为名利洪流中的浮萍,生命便失去了与大地血脉相连的根须。灵魂在喧嚣中干涸,身体在透支中衰朽,岂能长久?
更可叹可悲的是,许多骤然暴富暴得大名者,其福报与德行尚未积累到足以承载这骤然降临的“洪福”。《道德经》有曰:善不积,不足于成名;恶不积,不足于灭身;德不立,不足于聚财!名利本是厚重之物,非有深厚福泽之舟难以安稳承载。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正如稚子扛鼎,鲜有不败。生命能量之河,若其源头无那“厚德”之泉的滋润与涵养,便极易在追逐的焦渴中迅速枯竭。有道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若配位,自有担当。
除此之外,人们不懂得“惜福”。不少富贵人家只知道用最好的、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动不动就买上亿的豪宅,甚至达到两三亿元,如果按照民间借贷年利率5%计算,他们一年花费多少钱财?!
有不少富贵之家,不惜代价聘请名师、名嘴教育子女;自己也如饥似渴地接受教育,马不停蹄的聆听各种名家、名嘴讲座。但是,我认为,作为父母如果不谙、不信因果定律,尤其是不深信因果定律的基础逻辑;不重自心、自身言行与思想升华,即所谓地“升维”;不以身作则地修德进业,广种福田、铸筑子孙后代福慧根基,仅仅靠倾巨资培养,聆听天花乱坠、别出心裁的讲座,尤其是重“术、器”轻“道、法”的讲座、教育。相信没有太多用处和效果。
举一个例子,清末首富盛宣怀请宋子文作为其女盛爱颐的英文老师,而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和赵四小姐赵一荻母亲吕葆贞则是盛家的佣人,结果、结局如何?!深谙有佛道可修、有圣教可学、有明师可求,有福可作、有罪可忏,有世出世间因果的人乃为“智者”!
普通老百姓讲惜福,要从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饭、每一度电、每一件衣服做起,特别是对自己的子孙更应从娃娃抓起,不是什么都是最好的,更别说长辈反过来孝顺子孙,加快消耗子孙的福报和家族福报。
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惊觉“惜福”之珍贵?所谓福报,恰如我们生命银行中不可再生的宝贵存款。每一次对名利的疯狂索取,每一次对欲望的无度放纵,都是在提前支取这本就有限的积蓄。若不知节制,不懂养护,福泽耗尽之日,便是生命之灯暗淡之时。古人云“厚德载物”,那“物”中也正包含名利;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边界,敬畏生命的法则,方是长久之道。
面对名利的炫目光环,当怀一份清醒的敬畏:敬畏生命能量有限这一根本法则,敬畏福报需要积累这一朴素真理,敬畏德行是承载一切的基石这一古老智慧。与其在追逐中燃烧殆尽,不如放慢脚步,培植深厚德行以滋养福泽,涵养生命能量以固其根本。
唯有如此,当命运的洪流裹挟名利奔涌而来时,我们方能如磐石般稳稳立于中流,不为所动,亦不被冲垮,在生命的长卷中书写真正绵长而丰厚的华章——那华章所闪耀的,不是浮华掠影,而是灵魂深处那用德行与敬畏滋养出的、永不熄灭的温润之光。
2012年冬,中国佛协原副会长、浙江佛协原会长、普陀山原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书写了“惜福臻善”,现挂在寒舍的客厅里。
生命能量珍贵无比,莫将它轻掷于名利的虚幻熔炉;请以德行作舟,敬畏为锚,在喧嚣尘世中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之光——这才是我们灵魂最安稳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