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阮兆辉尹飞燕桂城成功开讲粤剧公益讲座
( 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教授与尹飞燕老师在南海桂城艺苑开讲粤剧薪火相传)
(文字:李耀安 梁卫国 图片:何志健)
8月16日的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艺苑剧场内,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这里被粤剧的婉转曲韵填满,一场名为“分享氍毹剧与艺”的粤剧公益讲座暨《滕王阁》粤曲公益MTV发布会,正将传统艺术的温度传递给在场每一位观众,也让远道而来的爱好者们沉醉其中。

(活动现场一角)
午后的剧场内,灯光尚未完全亮起,黄新辉演唱的粤曲《滕王阁》MTV已先声夺人。熟悉的旋律在空间里流转,台下观众或轻声跟唱,或点头应和,提前为这场粤剧交流铺垫了浓厚氛围。当MTV画面渐暗,全场掌声响起,香港著名粤剧艺术家阮兆辉教授与尹飞燕老师缓缓走上讲台,瞬间点燃了现场期待——一位是扎根粤剧七十载的“桂派”传人,一位是从艺六十余载的花旦名家,这场对话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
“我生在佛山,祖籍新会,这辈子就没离开过氍毹台!”阮兆辉教授一开口,带着乡音的亲切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作为粤剧“五大流派”之一桂名扬的再传弟子、最后一批“师徒制”培养的艺术家,他谈起从艺经历时眼中满是热忱:“七十多年前第一次登台,紧张得忘词,是师父麦炳荣掐着我手背教我‘戏要立住,人先稳住’。”他不疾不徐地拆解粤剧传承的核心,当提及当下热议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掷地有声:“粤剧是世界级非遗,就像件珍贵的古董,我们要做的是‘擦新’,不是‘拆骨’!”
(活动现场一角)
他伸出手比划着,将抽象的“创新、革新、擦新”讲得生动易懂:“灯光布景是锦上添花,可若丢了‘唱做念打’四功五法,没了‘以虚带实、歌舞演故事’的根本,那还叫粤剧吗?就像火车离了轨道,跑再快也到不了目的地!”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响起赞同的掌声,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学者频频点头,也有从北京、沈阳远道而来的爱好者飞速记录——他们千里迢迢赶来,正是为了这份对传统的坚守。阮教授话锋一转,又添了几分幽默:“我守着‘擦新’的规矩七十多年,从来没饿过肚子!”这句实在话逗得全场大笑,却也让大家瞬间明白:只要守住粤剧的魂,传统艺术永远有市场。
一旁的尹飞燕老师则以花旦的细腻,勾勒出粤剧女性角色的“德与艺”。“当年学戏,师父常说‘花旦的手、小生的步,一招一式都要藏着戏’。”她谈起现代与传统花旦演绎的差异,语气温柔却满是专业:“现在舞台妆容变精致了,但眼神里的戏不能丢。比如演闺门旦,传统里的娇羞要含蓄,现代可以多些灵动,但骨子里的温婉不能变。”她还分享了院团生存的现状,坦言“吸引年轻人难,但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学,我们就多一份希望”,话语间的坚守与阮教授遥相呼应,让台下观众深受触动。
两位名家不仅讲得深刻,更懂得与观众互动。在提问环节,有听众好奇“粤剧剧本与演员谁更重要”,阮兆辉教授立刻接过话头:“好剧本是骨架,好演员是血肉!就像《滕王阁》,词写得再好,唱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也打动不了人。”还有观众请教粤曲演唱技巧,尹飞燕老师干脆现场示范:“唱‘子喉’时,气息要像穿针,细而不断,你们试试跟着我哼一句?”她轻启朱唇,一句婉转的曲词流出,台下观众纷纷模仿,剧场里顿时成了热闹的“粤曲课堂”。
最令人惊喜的是阮兆辉教授的即兴表演。当听众提及广东民间歌谣,他兴致大发:“《客途秋恨》前四句,我用木鱼、龙舟、南音、板眼四种调门唱给你们听!”话音未落,他便打起节拍,先是木鱼的轻快,再是龙舟的激昂,接着是南音的悠扬,最后是板眼的沉稳——同样的词,不同的韵味,每转换一种曲调,台下就爆发一阵掌声。两百多位观众屏息聆听,生怕错过一个音符,这份对本土文化的深厚造诣,让远道而来的爱好者们直呼“不虚此行”。
讲座尾声,两位老师还带来了“惊喜福利”——现场抽奖赠送新作《此生沉醉乐氍毹》与《尹飞燕谈剧与艺》。当幸运观众接过签名书籍时,激动地说:“能得到老师的书,还能亲耳听他们讲课,这趟从山东来的值了!”而阮兆辉教授看着满场热情的观众,再次强调:“粤剧的根在大湾区,魂在每一位爱好者心里。只要我们守正擦新,这门艺术就永远不会老!”
这场跨越地域的粤剧交流,不仅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学者与观众找到了共鸣,更让北京、上海、广西等地的爱好者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就像桂城艺苑剧场外的阳光,温暖而坚定,这场讲座所传递的粤剧薪火,也正顺着这份热忱,蔓延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氍毹之约”,让阮兆辉、尹飞燕老师们坚守的粤剧魂,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传统艺术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