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诗心
——读王炳强先生新诗绝句感言
郑世兴
王炳强先生以六首新诗绝句构建的“物什宇宙”,恰似一扇通向日常美学的窗口。这位退休高级语文教师以诗人的敏锐与教育者的哲思,将直尺、饭勺等平凡器物转化为承载文化的符号,在物我相融间完成了对人性、社会与历史的诗意叩问。
器物人格化的精神赋形
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古典诗学传统,却赋予其现代性的精神内核。直尺“横竖笔直”的物理特性,被转化为对“曲直之道”的哲学思辨,暗合《史记》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历史讽喻。这种将度量工具升华为道德标尺的笔法,使器物成为丈量人性的精神尺规。砧板“忍受刀剁斧砍”的沉默,则被赋予英雄主义的悲壮色彩,其“不喊疼痛”的坚韧,恰似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写照。
扫帚意象的塑造尤为精妙。诗人化用伟人“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跑掉”的论断,将其升华为具有史诗气魄的“倚天长帚”。这种从日常清洁工具到宇宙清道夫的意象跃迁,既保留了劳动美学的质朴底色,又暗含对净化社会风气的深层期待,展现了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的担当意识。
日常美学的重构
在饭勺与蒸布的诗篇中,诗人展现了对平凡事物的崇高化书写。饭勺“不论山珍海味/还是粗茶劣饭”的包容性,被定义为“廉洁模范”,这种将饮食器具升华为道德典范的笔法,颠覆了传统咏物诗的审美范式。蒸布“为他人的铺垫/天天遭热水熏蒸”的奉献精神,则通过“可有谁将它称颂”的反诘,构建出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群像,及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炒锅的意象处理最具现代性张力。诗人以“锅内亮光闪闪/锅背乌黑一团”的视觉对比,这种将炊具转化为社会景象的创作手法,既保留了器物本身的物质特性,又赋予其批判现实的锋芒,展现了新诗绝句“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教育诗学的表达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王炳强的诗作中暗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直尺的“决不苟且弯曲”,饭勺的“从不私吞一点”,砧板的“不喊疼痛”,共同构成了一组道德教育的意象群。这些器物被赋予的品格特质,恰似教育者对理想人格的期许一一正直如尺,廉洁若勺,坚韧似砧。
扫帚与蒸布的诗篇展现了教育者的社会关怀。前者通过“扫遍天涯海角”的宏愿,传递出净化社会风气的教育使命;后者借“可有谁将它称颂”的诘问,唤醒对基层劳动者的价值认同。这种将教育理想融入物象书写的创作方式,使诗作成为承载教育哲思的立体文本。
新诗绝句的创新
王炳强先生的创作实践突破了传统绝句的格律框架,却保留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学精髓。每首作品均遵循“具象呈现~特质提炼~哲理升华”的三段式结构,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完成意象的建构与解构。如
《砧板》从“刀剁斧砍”的物质承受,到“不喊疼痛”的精神坚守,最终升华为“餐具英雄“的价值认定,形成完整的意义链条。
这种创作范式既保持了新诗的自由品格,又吸收了古典绝句的凝练特质。 诗人通过器物与人性、社会与历史的多重对话,构建出具有现代性的诗学空间,为当代咏物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炳强先生的诗作,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身边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些习以为常的物件,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了哲学光茫,在诗句中有的获得了英雄的礼赞,无不体现出诗人“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及传递出一种“万物有灵”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其作品的美妙之处!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物什思吟(新诗绝句)
王炳强
直尺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可它横竖都笔直
决不苟且弯曲
饭勺
不论山珍海味
还是粗茶劣饭
从不私吞一点
堪称廉洁模范
砧板
忍受刀剁斧砍
每每成百上千
不喊一声疼痛
可谓餐具英雄
炒锅
锅内亮光闪闪
锅背乌黑一团
貌似
某类人员
扫帚
伟人说:扫帚不到,
灰尘照例不会跑掉
但愿有倚天长帚
扫遍天涯海角
蒸布
只为他人做铺垫
天天遭热水熏蒸
亘古以来
可有谁将它称颂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