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八廷·巴特尔 》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8日
廷·巴特尔的名字在内蒙古草原如星辰般明亮,他扎根牧区四十七载,将青春热血化为荒漠甘泉。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为经,以艺术匠心为纬,为这位“草原之子”编织了一顶璀璨的文学桂冠。这组创作于2025年8月18日的作品,横跨七律、五律及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类词牌,不仅严格遵循古体格律,更以如椽之笔刻画出“七一勋章”获得者伟岸的精神丰碑。
一、丹心照草原:多重维度塑造英雄风骨
1. 马学林笔下的廷·巴特尔形象立体而恢弘,其精神脉络在诗词间奔涌不息。“辞京少俊贤,蹄策建边天”(《五律·一先韵》)、“远去辞京赴北阳,丹心一片系边疆”(《七律·七阳韵》)——开篇便如壮士断腕,以“辞京”的决绝姿态,将青春祭献于苍茫草原。这一“去”一“赴”之间,是人生坐标的彻底转向,更是信仰的铮铮誓言。
2. 当诗人落笔“蹄途四野辉煌业”、“蹄踏月轮巡牧早”时,骏马铁蹄踏碎荒寂,踏响牧野新生的号角。“蹄”字在十首诗词中七次现身,这独特的牧民视角,将廷·巴特尔“马背上的公仆”形象刻进读者心间——他巡牧的足迹丈量着草原的宽广,也丈量着公仆情怀的深度。
3. 而“汗洒故园芳草绿,心融朔漠美霞连”、“汗润沙原春染绿,志凝边塞石头颜”等句,则以“汗”为墨,书写改天换地的史诗。汗水滴落处,黄沙退却、碧草连天,生态奇迹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这“绿”不仅是草木之色,更是希望之光、生命之焰在朔漠中的燎原。
二、辞章铸丰碑:艺术匠心的多维绽放
1. 马学林的组诗如交响乐,在传统格律中奏响创新的华章。诗作构建了“辞京-赴边-奋斗-功成”的完整叙事链。从“请去青春赴远时”的慷慨启程,到“汗润荒原花草绿”的耕耘岁月,终至“金质勋章映日悬”的荣光时刻——时间纵轴上,一位共产党员的生命史诗被精妙浓缩。七律中“扎根边塞垂风范,一曲新篇锦绣天”的展望,与五律“金章耀百年”的咏叹,形成历史纵深处的回响。
2. 诗人更以通感妙笔打通物象与心象:“蹄印深深勒石章”将无形功业刻入有形磐石;“战歌草野焕春光”让建设号角催开自然花蕾;“星火映穹隆”则使勋章辉光与牧民灯火在长空交相辉映。当“云岭矗丰峰”拔地而起时,精神丰碑已超越物理空间,矗立于天地之间。
3. 词牌选择尤见巧思:《翻香令》中“辞京光耀马蹄香”,暗合苏轼原调的流丽俊爽;《山花子》“情暖毡房融朔雪”化用李璟“细雨梦回”之句,却变哀婉为豪迈。至《临江仙》结句“矗丰峰”三仄收束,如金石掷地,以破格之声韵应和丰碑的巍峨气象。
三、诗史耀征程:个体生命与国家记忆的共鸣
1.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价值远超文学本身。当“红心永向牧民旗”与“百载丰碑写史诗”交响,廷·巴特尔的人生轨迹便汇入党的百年长河。勋章获得者“金质辉映百年光”的荣耀,正是无数共产党员“赤忱昭日月”的缩影。
2. 诗中对“毡包霜夜灯红”的凝视,对“情暖千毡化雨滋”的咏叹,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廷·巴特尔在诗词中成为一座精神桥梁——连接着北京与草原、历史与当下、个体与时代。当“勋业共天祥”的祝祷响彻词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牧野新生的奇迹,更是一个民族在初心引领下走向复兴的壮阔图景。
四、意象的草原:毡房、蹄印、碧草与星火的交响。
1. 马学林笔下的草原意象群,是廷·巴特尔精神最鲜活的注脚。毡房炊烟在《五律·其一》中化作“情融包帐烟”,在《临江仙》里升腾为“毡包霜夜灯红”——灯光穿透寒夜,是扶贫干部温暖千家万户的具象。深嵌大地的“蹄印”意象尤为震撼:《七律·其二》“蹄多九域兴家业”、《浣溪沙》“蹄印深深勒石章”,将牧人足迹升华为刻入大地的功勋碑文。碧草意象则象征生命与希望:《七律·其一》“汗洒故园芳草绿”、《山花子》“汗润沙原春染绿”,汗水浇灌的草原由黄变绿,暗合生态治理的奇迹。耀眼的是星火勋章之光:《临江仙》“星火映穹隆”、《五律·其一》“金章耀百年”,将个人荣誉与建党百年辉光交融,构成天人之际的壮丽图景。
2. 马学林组诗以强烈的时间纵深感,勾勒出廷·巴特尔的生命史诗轴线。青春离京的抉择在《五律·其一》“辞京少俊贤”、《翻香令》“辞京光耀马蹄香”中反复咏叹,“蹄香”二字妙化苦旅为壮游。时间长度在数字中凝固:《临江仙》“牧野扎根三秩载”、《山花子》“青春辞去廿多年”,卅七载岁月化作《七律·其一》“蹄途四野辉煌业”的厚重沉淀。更震撼的是时空压缩艺术:《七律·其三》“远去辞京赴北阳”开篇即跨越千里,《五律·其二》“汗润荒原碧”则将四十年汗水凝于一瞬。最终在《七律·其二》“百载丰碑写史诗”中,个人生命与党的百年历程交响,完成从时间到永恒的升华。
3. 马学林在传统技法中注入新魂。七律对仗如青铜鼎彝般庄重:《七律·其一》“蹄途四野辉煌业,情系千家沃瘠田”,以“蹄途”对“情系”,“四野”对“千家”,在工稳中见流动。用典化古为新:《临江仙》“雪原筑建拜勋封”暗合贺铸原词“艳歌浅笑拜嫣然”,变旖旎为庄严。词体运用更具匠心:《翻香令》以“战歌草野焕春光”的激越,突破苏轼原牌的婉约;《山花子》结句“金质勋光辉大漠,耀千年”,在李璟哀婉调式中迸发黄钟大吕之音。最精妙处如《浣溪沙》“蹄印深深勒石章”,将勋章喻为马蹄刻于磐石的印记,比直写“功勋”更具草原质感与永恒意味。
五、丰碑的矗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1. 马学林这些诗词之所以震撼,在于将个人叙事升华为时代象征。廷·巴特尔在诗中具有双重意象:《五律·其三》“赤忱昭日月”是真实的党员,《七律·其三》“丹心一片系边疆”则成为精神符号。诗中的草原变迁史,正是中国边疆发展的缩影:《山花子》“情暖毡房融朔雪,换新天”中,“换新天”三字力透纸背,道尽脱贫攻坚伟业。最终所有意象汇聚为不朽丰碑:《临江仙》“云岭矗丰峰”以山喻碑,《七律·其二》“百载丰碑写史诗”直抒胸臆,而《五律·其一》“金章耀百年”中,勋章与建党百年辉光交融,让个人功勋获得历史天平的称量。
2.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是传统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联姻。当“蹄印深深勒石章”的铿锵韵律回荡,当“云岭矗丰峰”的雄伟意象耸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廷·巴特尔卌载草原耕耘的身影,更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用汗水与忠诚铸就的精神长城。这些诗行如同镶嵌在草原夜幕的星辰,既照亮来路——铭记那些辞京远赴的青春;更昭示去程——在“金质辉初路”的照耀下,无数后来者将继续在这片热土写下属于新时代的“锦绣天”史诗。
六、丹心照朔漠,青春化碧草。
1. 组诗开篇即以“辞京少俊贤”(五律其一)定格英雄人生抉择的瞬间。“远去辞京赴北阳”(七律其三)、“请去青春赴远时”(七律其二)——诗人反复咏叹的“辞”与“去”,不是离别的黯然,而是将青春祭献于信仰圣坛的决然姿态。当“丹心一片系边疆”(七律其三)化为“情暖千毡化雨滋”(七律其二),廷·巴特尔的生命便如根系深扎于冻土的劲草,以“蹄途四野辉煌业”(七律其一)的足迹,在“雪原筑建拜勋封”(临江仙)的史诗中刻下永恒的印记。
2. 蹄痕刻岁月,情暖千帐春。十首诗词中,“蹄”字竟七度叩响诗行,成为勾连勋绩的核心意象。“蹄印深深勒石章”(浣溪沙)是铭刻于大地的勋章;“蹄踏月轮巡牧早”(临江仙)凝缩了四十年寒宵踏雪的剪影;“蹄策建边天”(五律其一)更将牧人辛劳升华为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深浅不一的蹄痕,最终化作“情暖千毡”(七律其二)的春晖:毡房内“霜夜灯红”(临江仙)的守望,让“情融包帐烟”(五律其一)升腾起人间烟火;当“汗润沙原春染绿”(山花子),朔漠便不再是苦寒之地,而是“碧色染穹苍”(翻香令)的生机沃土。
3. 勋光耀史册,精神矗丰碑。诗人以重彩描绘勋章的光芒:“金质勋章映日悬”(七律其一)如旭日初升;“金质勋光辉大漠”(山花子)似星火燎原。这光芒源自“赤忱昭日月”(五律其二)的纯粹,终在“百载丰碑写史诗”(七律其二)的咏叹中凝结为永恒。结句“云岭矗丰峰”(临江仙)堪称神来之笔——丰碑与山峰在云霞中合体,既是对“北疆千帐启”的物质性超越,更是“勋业共天祥”(翻香令)的精神性飞升。
七、古典韵律与现代精神的交响
1. 马学林巧妙调用多种词牌肌理。《临江仙》“蹄踏月轮巡牧早”的悠远,暗合贺铸原词的行乐驻华之思,却将浅盏低吟换作壮歌;《翻香令》中“战歌草野焕春光”的明快,承苏轼词牌清丽本真,又注入“铸成金质耀天章”的时代强音;《山花子》“情暖毡房融朔雪”的细腻,恰似李璟词风中对微小物象的深情凝视。各体兼备的创作本身,就是诗人对勋绩的多维礼赞。
2. 当“牧歌起,丰碑立”(翻香令)的旋律渐息,廷·巴特尔的形象已巍然矗立。马学林的诗词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丰碑不在青铜石础,而在“汗润驼铃摇碧野”(浣溪沙)的每寸土地;不朽的勋章不仅辉映殿堂,更在“金徽辉映百年光”(浣溪沙)的精神传承中永恒闪耀。这组作品恰似草原上的勒勒车,载着赤子的忠诚、牧人的坚韧、先锋的担当,在平仄铺就的征途上,向历史纵深缓缓驶去——蹄声所及处,皆是勋章照耀的万里河山。
结语:碧血长歌
1.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是文字的丰碑,更是精神的火炬。他让我们看见:在“丹心碧血凝虹”的誓言里,在“蹄踏月轮巡牧早”的坚持中,廷·巴特尔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赤诚。那些“汗润沙原春染绿”的岁月,最终凝成“金质勋光辉大漠”的永恒。
2. 当“北疆千帐启”的晨光洒向草原,新生的牧草正带着昨夜的露珠挺直腰杆——廷·巴特尔们的功勋正如这生生不息的绿意,在历史的长风中,在文学的光照下,永远昭示着生命最崇高的姿态:将根深深扎进人民沃土,让魂高高融入碧海苍天。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