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文/施福明
也许是我离开老家马家廠太久的缘故吧!闻着这似曾相识的味道,我似乎看见了那曾在梦里飘香的红芋,一如我那常在梦中游走的故乡,真切动人。那久远的童年记忆也在心中荡漾开来!
“红芋干红芋馍,离了芋就不能活!” 那些曾经慢悠悠的苦日子,我这一生永远会记得会,可以说没齿难忘! 如果说,有一种植物最长情、最乡愁,红芽芋当之无愧是其中童年往事如烟之一幕。
一

小时候,我刚刚七八岁,像个跟屁虫,整天跟在农民爸爸身后,看到收红芽芋,我们叫红芽芋呢,就是芋头收获的时候,由于连阴雨天不及时就会发芽,我又想起元朝诗人王哲的《黄鹤洞中仙》:“你待坚心走,我待坚心守。栗子甘甜美芋头,翁母同张口。开取四时花,绽取三春柳。”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红芋的来源故事:传说明代有一个年轻人到外国打工,他看到外国有一种红玉,就想把他带到国内种植,可外国不允许带回国,他冒着风险几次从外国偷偷的把他带回来,失败几次后,他后又总结了一个经验,这个陈先生,把红藤子,存在一个轮船码头的出处的船锚绳索上,终于带回国内明代得中国南北大面积种植大发展,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我们江淮地区,霜降刚至,涡淮边千家万户的父老乡亲,又是一个个大丰收的时间,一层一层红芋叶枯萎了,在渐凉的秋风中摇曳。渠边肥沃的黑土田中,芋叶变黄、衰老,根系枯萎,芋头成熟了。
秋阳下,父亲总拿着镰刀,赤足弯腰,割去地上的芋茎叶柄基部,待伤口干燥愈合后,举起锄头,将红芽芋整株挖起。略加晾晒后,球茎表面变得干燥,母亲细心地用手除去残叶、根须和泥土,将母芋与子芋掰开,再将子芋、孙芋按大小装进箩筐。一周后,携带着父亲的汗水和母亲体温的红芽芋,或者加工成红芋干,翻越万水运到城里出售。
我的家乡安徽省蚌埠,淮河中游,盛产红芋和石榴。《蚌埠市志》云:“红芽芋产于怀远县魏庄镇,因其芋叶下面靠近芋头的芽,色泽呈红色而得名。此芋品质好,淀粉多,香味浓,容易煮烂,个头大小均匀,形状规则,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多种氨基酸,是芋类中的珍品。”乡间传唱竹枝词:“荆山有芋小娘子,软糯爽滑味悠长。一见红芽沪佬抢,钟情北京上海客人争尝”。可见,红芋深受人们的喜爱,到了冬天,红芋可熬制加工成红芋糖和粉丝更有大市场。

红芋内秀、柔韧、温和,这种品质在味道上的体验尤为深刻:煮、炒、烤,红烧、做汤,磨粉、晒干,可率性而为。
年少时,下午我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就去地窖中,掏七八个红芋,洗净后,从水缸舀几勺清水,将芋头放进铁锅里煮。兄妹们有说有笑间,芋头熟了。我顾不上烫,剥了芋皮,一口咬下去,软糯爽滑;小妹不紧不慢,将软糯的芋肉塞进樱桃小嘴……

红芋喜肥怕瘠,喜湿怕涝,喜凉怕热。12月下旬,父亲犁开渠边的三亩肥沃沙壤田,精细整地,四周开好排水沟。趁着农闲时节,扛着铁铲,提着畚箕,将散落在田埂、地头、草滩上腐熟的牛粪、猪粪收集起来,加上积蓄的鸡鸭粪和草木灰,与畦土一块拌匀作为基肥。

到了2月上旬,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亲又将顶芽充实、饱满的母芋或子芋作种栽植。在红芋的整个生育期,父亲光追肥,就有四五次之多。当苗长至七八片叶时,进入结芋期,父亲将钾复合肥施于芋株四周,结合中耕培土,保持畦土的湿润。
芋苗长至10-11叶时,红芋出落得亭亭玉立。秋阳下,紫红色的叶柄,举起阔卵形的叶片,清风徐来,绿波荡漾。到了炎热的七八月,结芋膨大期需水量大,我们与父亲一道,从渠里取水,给红芋灌水或浇水。不远处的田野,中稻一片金黄,几只麻雀不慌不忙地偷食谷粒,好看的彩虹挂在天空。
10月,芋叶变黄、衰老,根系枯萎,芋头成熟了。这时的芋淀粉含量高,味道黏嫩爽口。父亲显然对红芽芋的习性了如指掌,在采收前的六七天,在芋叶柄基部7—10厘米处割去地上部分。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再将红芽芋整株挖起。红芽芋母子共生,每蔸仔芋8—15个不等。我和小妹跟在父亲后头,将表皮晒干的芋球,除去残泥、须根,一一装进箩筐。父亲也不忘将部分红芋留在田间越冬,来年再收挖作种。
二,红芋情
那年夏天,小妹小学毕业,将入读乡初级中学时,我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一中,但爸爸已生病不起卧床在家已,我家已不起我上高中。但我总从读高一高二高三的同学里借旧书自学,经过十年,我又考取了研究生,又成为我们家乡人中一位乡土作家。
红芋的成长,与人的成长有相同之处:既有爱与痛的交织,又经历相逢与离别之苦。就像红芋的收获与窖藏,不是岁月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皈依。
家距离县城大约二十公里。星期天下午,我记忆中总和爸爸每人骑一辆旧自行车每人带两三口袋红芋去县城市场去卖,因为县城的群众就喜欢我们乡下的土特产,红芋花生和大蒜等等,就是他们的抢手货,到了市场,我们又把红芹从车中搬下下来,用一根竹扁担压在我稚嫩的肩头,竹扁担的一头,挑着四十斤红芋和一个尼龙网袋子,加起来也有80多斤,爸爸说来陌生地方,你好好地锻炼锻炼,不要见人多就怕羞,讨价还价两毛钱1斤,一毛八,一毛六一斤也可以让他们全留下更好,爸爸又给我买来了两个包子吃塞在我手中,让我先吃先垫一垫肚子,还有一次是一个毛毛细雨的星期天,我那时刚12岁,上小学五年级,爸爸说今天没事,礼拜天我就带你到怀远去一趟,我很高兴的就答应了,我们拉了一板车红芋,他抱把拉,我仅仅在车把边用一根绳子帮着盐带把力去拉,我们满头大汗地拉到了菜市场,很快把一车红玉芋用最低于市场上最廉价就这样的卖完了,然后我和我爸爸去小摊前吃二块烧饼喝一碗辣汤饭,爸爸又领着我去了怀远县一家啤酒厂,他拿出30个大袋子,我们开始装了许多酒糟,在那里控水,然后30袋子水淋下去后,又成了二十代干货,直到30袋干酒糟满满的一车,我们才去付钱后拼力拉回家喂猪,那时候爸爸虽然是个憨厚老实农民,但是一个村里面的优秀的有文化的党支部书记,有熟人见状,有熟人总是微笑着问:“施书记:你真能干,步行40华里还带孩子来拉酒糟,带头养猪致富,真不简单?”爸爸总是笑着说:“咱农民就要勤劳致富,学科技养猪带个好头!”爸爸干了30多年村支书工作,工作上年年获先进,还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可惜他在一次杨家河扒河时,冬天天下着大雪,他赤脚带领群众下水打开冰冻去扒龙沟,得了风湿病和糖尿病,51岁就遗憾的因公牺牲永远地离我们我们!我们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功德无量绩,为他20年后立了一块功碑,这在我们家乡都很少很少!我爸生前为村中建起了村办企业,饮料厂和砂轮厂两个,见了学校又修了公路,又组织了20多名年轻人到上海去闯荡,我爸找到当年上海的几位来村里的下放知青学生,让他们“传帮带”地,帮助我们老乡学创业,如今他们都成为了企业家,村里面许多群众当年不识字的人不多,他晚上去办夜校,亲自为授课,让他们都能识常用字查字典可看懂来信,又帮助村里一群花鼓灯演员排练文艺节目,宣传党的农村好政策,我们村共有唢呐锣鼓队四个,还有著名的花鼓灯老艺人“汲瞎子”和中国达人秀演员施志兆,还有一个当年家中没钱供它上学,爸爸发动群众帮助支持,这个争口气青年终于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又当上江西省临川县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副省长汲家凤,我们小村里人杰地灵,几代人都出各类人才辈出,1952年,曾由于年龄先进,竟然成为了一个时期的乡人民公社。如今我们穷对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的牡丹种植园连成一片,村里干部方勇帶头办起养鸡场,了,村中木板厂和黄梨加工罐头厂到处也都是民营企业!如今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步步高,越来越高,多少次梦里我总忘不掉小时候的红芋情,如今,老伴也经常从农村搞一些红芋叶当菜吃,这也算作忆苦思甜吧!小镇上上散发着烤红芋的甜香哇总让我舌今还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