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血偈(上)
惊蛰的雷劈开老槐树那天,井水突然变得猩红。
丁卯攥着铜钥匙站在井台边,钥匙齿痕正与锁链上的"丁世儒"三字严丝合缝。墨姑的剁骨刀突然自己鸣响,刀身映出井底晃动的七张人脸——每张都是穿学生装的周蘩,辫梢分别系着《女诫》的不同篇章。
"你爹的偈语..."墨姑撕开衣襟,肋骨处的盐运使火漆印正在渗血,"就刻在锁链背面。"丁卯俯身去看,铁链内侧果然布满蝇头小楷,那笔迹在潮湿里肿胀起来,竟是一首用砒霜调墨写的《洗井偈》:
"七女折盐二百一十两,不如一纸烈女传。"
井水突然沸腾。浮上来的不是水泡,而是一个个黄铜校徽,每个背面都刻着"省立女师"和编号。丁卯捞起第七枚时,徽章突然裂开,里面藏着粒发黑的盐——正是《墨池琐记》里记载的"砒霜盐"配方。
前院传来锯木声。孙团长正在把文庙的"万世师表"匾锯成棺材,朱砂匾文落在雪地里,像一滩滩凝固的血。他的军医用听诊器贴着棺材板,突然怪叫起来:"里头有活物!"刺刀撬开的缝隙间,簌簌落下《列女传》的纸屑,混着几根花白头发——丁卯认出那是父亲临终前自己剪下的"孝发"。
墨姑的胎记开始脱落。她用井水洗去伪装,露出满背的刺青——竟是幅《盐场灶户图》,女工们弯腰煮盐的姿势,与井中七女被锁链缠绕的模样分毫不差。"光绪三十三年..."她的声音突然变成少女腔调,"你爹用朱笔在《庄子》里写盐税,我们在井底用血写冤状。"
祠堂残碑突然自行崩裂。丁卯在碎石间找到半片龟甲,上面灼着卦象——正是父亲《易学研究》里缺失的"未济卦"。甲缝里塞着缕缠了红绳的头发,绳上竟串着七粒白森森的牙齿,每颗都刻着个盐商姓氏。
---
第六章 血偈(下)
子时的更鼓像在敲打空头骨。
丁卯用铜钥匙打开锁链时,井水突然分成两半。露出青苔密布的井壁上,密密麻麻刻满血字——那是七种笔迹写的同一篇《讨丁檄文》,最早的字迹已变成铁锈色,最新的还泛着粉红。他突然明白为何父亲晚年总用朱砂批注,原来是为了掩盖这些渗血的控诉。
墨姑跳进井中的姿势像在投梭。她下沉时衣服尽裂,露出腰间捆绑的七本《烈女传》——书页间夹着的竟是盐引!井水合拢前,丁卯看见她将剁骨刀插进井壁某个缝隙,那里立刻涌出黑红色的液体,在月下泛着砒霜的金属光泽。
孙团长突然带兵包围了井台。他们抬来的铁箱里,装满用《女诫》包着的卤味。"丁举人当年最爱这一口。"团长笑着掰开个猪蹄,蹄心嵌着枚黄铜校徽,"每道卤汁都按《墨池琐记》的配方..."他的话音被井中爆发的尖啸切断,那声音像七把钢针同时刮擦砚台。
井水化作血柱冲天而起。水雾里浮现七个穿学生装的周蘩,她们的辫子连成铁链,正哗啦啦缠住孙团长的脖颈。最骇人的是她们每人捧着一册《庄子》,书页间伸出无数苍白的手,正在撕扯团长军装上的铜纽扣——每个纽扣背面都刻着"丁世儒监制"。
丁卯在混乱中捡起墨姑的剁骨刀。刀柄缠着的《盐铁论》残页突然展开,露出背面父亲写的小楷:"七女非女,实为七灶"。他这才惊觉井壁的血字根本不是控诉,而是七个盐场女工记录的账本——她们用血记载了父亲帮盐商做的假账!
黎明前的黑暗最浓时,血井突然干涸。井底露出七口倒扣的铁锅,每口锅底都铸着《洗井偈》的一句。丁卯爬下去触摸"不如一纸烈女传"那句时,锅沿突然落下块锈铁——正是当年父亲扔进井中的砚台,台面"洗心"二字已被井水蚀成了"亏心"。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