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青蝇宴(上)
立冬前夜,李宅的白灯笼亮得像十六只死人眼。
丁卯蹲在灵堂角落糊纸马,糨糊里掺着《墨池琐记》的残页——孙团长搜走真本后,这些抄本便成了无用的累赘。纸马眼眶里突然滚出两颗红豆,他这才发现马头是用《孝经》扉页折的,"身体发肤"四字正好裂成马嘴的纹路。
墨姑提着食盒闯进来时,身上散发着腐橘皮的味道。她阴阳脸上的假胎记已经重新贴好,只是边缘翘起处露出青黑色的"盐"字刺青。"吃!"她掀开食盒,里面躺着个捏成《烈女传》形状的米糕,书页间夹着片薄如蝉翼的卤猪舌。
"李老爷不是撞钟死的。"墨姑突然用指甲划开米糕,露出里面暗红的豆沙,"是那口明代铁钟里藏着的盐引——浸了砒霜。"她说话时,灵床下的铜盆突然发出嗡鸣,盆里"倒头饭"上插的筷子自己立了起来,拼出个歪斜的"七"字。
吊唁的乡绅们正在前院分食"豆腐宴"。丁卯看见保长用《孟子》垫着吃醉虾,书页上"民为贵"三字渐渐被酒汁泡烂。孙团长带来的军医更奇,竟用听诊器贴着《黄帝内经》把脉,铜喇叭里传出咯咯声,像是有人在啃脆骨。
"看棺材!"墨姑突然掐他手腕。李老爷的楠木棺椁上,精雕着《二十四孝》故事,此刻"卧冰求鲤"的冰纹处正在渗水——那分明是融化的砒霜结晶。更骇人的是棺头贴着的"七日报帖",落款日期竟是李老爷死前三天,笔迹与父亲批注《庄子》的朱砂小楷一模一样。
后院传来女子的呜咽。穿学生装的少女被铁链锁在井栏上,辫梢系着张地契——正是《墨池琐记》里夹的那张。孙团长的副官正用刺刀挑开她衣领,刀尖上挑着块卤猪耳,油滴在少女锁骨凹处积成个小洼,映出丁卯变形的脸。
"七日期满..."墨姑往丁卯手心塞了把铜钥匙,柄上刻着八卦纹,"那口钟在子时还会响。"她转身时衣襟带风,吹灭了灵前两根白烛,黑暗里顿时响起窸窣的咀嚼声——竟是那些乡绅在摸黑吞食带血的豆腐。
---
第四章 青蝇宴(下)
子时的打更声像把生锈的锯子,正在锯李宅的房梁。
丁卯摸到后院时,铁钟果然在无人自鸣。钟内壁父亲刻的《钟铭》已全部剥落,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盐商名录——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个朱砂画的押,酷似父亲批注里的删节号。钟杵上缠着团女人长发,发丝间绞着半页《女诫》。
井台边的少女突然笑起来。她挣脱铁链的姿势古怪,像在跳祭舞,辫梢地契飘落处,露出井栏上刻的"丁世儒"三字——这正是父亲的名讳。"盐引砒霜..."少女的嗓音带着水瓮的回声,"你爹用《庄子》批注记下的配方。"
前院猛然爆出惨叫。丁卯冲回去时,看见参加"豆腐宴"的乡绅们正在互啃手指。保长嘴里叼着半截《孟子》,朱熹的批注在他齿间化作血沫。孙团长举枪的手上爬满青斑,枪管里塞着的吗啡丸正一颗颗往外蹦,在青砖地上拼出"七"字。
墨姑从灵床下拖出个樟木箱。掀开盖子的瞬间,腐臭中混出檀香——箱里整齐码着七本《墨池琐记》真迹,每册封底都夹着地契,最上面那本的"洗砚池"章节处,赫然粘着片风干的卤猪肝。"你爹的账本。"她撕开书页,露出盐道衙门的火漆印,"用朱砂写在'无为而治'的批注行间。"
铁钟突然发出裂帛声。钟身上崩开道细缝,里面簌簌落下盐粒,在地上堆成八卦图形。少女跳进井前的笑容让丁卯毛骨悚然——那分明是墨姑年轻时的模样!井水沸腾的瞬间,他看清了锁链上刻的小字:"光绪三十三年丁世儒封"。
五更梆子敲响时,李宅的白灯笼全变成了红色。丁卯抱着《墨池琐记》逃出大门,身后传来钟声最后的余韵——那调子竟与父亲教他吟诵《离骚》时的古腔分毫不差。街角蹲着个卖卤煮的老汉,锅里煮着的分明是一册册《庄子》,油花间浮沉着"相濡以沫"的残句。
晨雾中传来学堂的早读声。孩子们正在背诵《孝经》,而丁卯袖袋里的盐引正慢慢化作齑粉。他忽然明白父亲临终前为何要他舔净打翻的墨汁——那砚台里调的根本是砒霜水,写下的每个字都带着剧毒。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