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大抵如此,眼睛总盯着远处,仿佛那山后的云雾里藏着什么稀罕物事。脚下的泥土,倒是被踩得板结了,也不见谁低头瞧上一眼。
我寓所隔壁有个老魏,是某衙门的门房。每月领了薪俸,必要攒下几个铜板,说是为了"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他所谓的"看世界",不过是坐着咣当作响的火车,到邻省转一圈,在名胜处拍几张泛黄的照片,再买些粗劣的纪念品回来。有一回,他去了杭州,带回一把断了两根弦的三弦琴,摆在案头,日日擦拭,却从未弹过。
"那里的湖水啊,蓝得像缎子似的。"老魏眯着眼睛对我说,手指在空气中划着圈,仿佛那湖水就在眼前荡漾。我问他可曾注意过我们巷口那口古井的水色,他愣了愣,摆摆手道:"那井水有什么看头?"
老魏旅游归来后的头几日,总要向人炫耀他的见闻。待新鲜劲过去,他便又恢复了那副恹恹的神气,弓着背坐在门房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远处,直到下一个"远方"在他心里生出芽来。如此循环往复,已有十余年了。
巷子口有个卖糖粥的阿四,是个跛子。每日天不亮就起来熬粥,一把老骨头在灶台前忙活。他的粥摊不过一副挑子,两张矮凳,却收拾得极是干净。粥是寻常的粥,加了红糖、桂花,倒也香甜。阿四的营生,全在这"脚下"二字——他走不远,也从不向往远方,只把这方圆二里地的街坊邻居都装在心上。
"张家的阿婆牙口不好,要熬得烂些;李家的孩子爱甜,得多加一勺糖。"阿四常这样念叨。他的粥勺在锅里画着圈,眼睛却盯着来往的行人,见着熟客便咧嘴一笑,露出两颗黄板牙。
老魏看不起阿四,说他"眼界如豆"。阿四听了也不恼,照样给老魏盛粥,还要多撒一把桂花。有一回,我见老魏又在门房里发呆,便道:"阿四的粥,比西湖的藕粉如何?"老魏瞪了我一眼,悻悻道:"那能比么?"
前年冬天,老魏终于攒够了钱,要去"看看真正的远方"——他报了南洋的旅行团。临行前夜,他特意来向我辞行,眼睛里闪着光,像是少年人要去赴情人的约会。谁知第三日他就回来了,说是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我见他面色青白,确是病得不轻,便扶他回家。经过阿四的粥摊时,阿四二话不说,盛了碗热粥递过来。
老魏捧着粥碗,突然落下泪来。他说在异乡的旅馆里,梦见了自家门前的老槐树。醒来时,听见窗外陌生的鸟叫,心里空得厉害。
阿四的跛脚在雪地上留下一深一浅的印子。他挑着粥担,哼着小调,慢慢走远了。那调子说不上好听,却莫名让人心安。
昨日黄昏,我见老魏蹲在门前,正盯着地上的蚂蚁搬家。他看得入神,连我走近都未察觉。夕阳给他的白发镀了层金边,那专注的神情,竟像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
人们总说远方有诗,却不知诗意原在脚下。就像那口古井,晴天时盛着白云,雨天时漾着涟漪,若肯俯身细看,未必不如西湖的水色动人。
阿四的粥勺还在锅里画着圈,桂花香飘了半条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