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广寒悔》 文/冯计英
长汉渐落晓星疏,
嫦娥应悔窃丹株。
清辉独照蟾宫冷,
痴泪凝成浸玉壶。
2025年8月17日于上海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Regret in the Lunar Palace
By Feng Jiying
The Milky Way fades, morning stars grow sparse,
Chang’e must regret stealing the elixir, of course.
Cold moonlight alone bathes the frosty palace’s chill,
Foolish tears congeal, soaking the jade vase still.
Written in Shanghai on August 17,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七绝·广寒悔》:乾坤淬炼下的千年一叹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先生以《七绝·广寒悔》二十八字立骨,时空经纬中架起一道贯通古今的诗性长廊。此作看似咏叹嫦娥旧事,实则以宇宙为砚、以星河为墨,将个体命运的微澜置于天地洪荒的壮阔背景下研磨,终成一曲震颤寰宇的生命悲歌。其气象之雄、意境之阔、哲思之深,足以让这短短四句在中华诗词的星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坐标,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印记。
一、星河流转:天地为幕的时空铺展
“长汉渐落晓星疏”,起笔便挣脱凡尘桎梏,直抵宇宙鸿蒙之境。“长汉”二字,以“长”字破题,将银河从具象的天文现象升华为横贯古今的时空象征——那是屈原“上下而求索”的苍茫前路,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仰望维度,更是人类文明始终凝视的永恒坐标。“渐落”二字暗藏乾坤律动,似见银河流淌的轨迹在晨曦中缓缓隐退,不是骤然消失的决绝,而是如历史车轮般从容的更迭,既带着时间的厚重感,又透着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
紧随其后的“晓星疏”,则以极简的笔墨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场。稀疏的晨星如同被时光筛过的记忆碎片,在黎明前的天幕上闪烁着若有若无的光。这“疏”字里藏着三重意味:一是星象的客观呈现,二是长夜将尽的寂寥,三是宇宙间万物终将归于稀疏的哲思。诗人未着一字写月,却通过银河与晨星的变化,为嫦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横跨天地的舞台,后续的“悔”有了足以承载其重量的空间背景。这种以天地为幕布的叙事手法,正是此诗“大气磅礴”的第一层体现。
二、一念千秋:人性与神性的博弈
“嫦娥应悔窃丹株”,一句看似直白的感慨,实则藏着跨越千年的人性洞察。“应悔”二字,不是武断的判定,而是诗人以共情之心对传说人物的深度解读。这“应”字里,有对人性弱点的理解——谁不曾有过因一时执念而做出的冲动选择?有对神性代价的叩问——当长生不老以永恒孤独为代价,这样的“仙”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更有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揭示——“得到”与“失去”的天平上,我们究竟该如何权衡?
“窃丹株”的“窃”字,用得尤为精妙。它既还原了传说中嫦娥盗药的情节,又暗含着对其行为性质的微妙注解——不是光明正大的“取”,而是带着隐秘欲望的“窃”。这一字点出了人性中潜藏的贪婪与侥幸,让嫦娥的形象从高高在上的仙女落回到有血有肉的凡人层面。而“丹株”所代表的长生不老,在诗人笔下不再是令人艳羡的仙缘,而是一道困住灵魂的枷锁。当个体的一时之念与永恒的时间展开博弈,“悔”便成了必然的结果。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永恒时间维度中审视的视角,让“悔”字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也让此诗的“大气”从空间层面延伸至时间层面。
三、清辉冷寂:孤独与永恒的对话
“清辉独照蟾宫冷”,以景写情,却超越了一般的情景交融,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清辉”二字,既是月光的实景描绘,又是嫦娥内心世界的外化。这月光清冷、纯净,如同她长生不老的生命,却也带着拒人千里的疏离。“独照”二字,将“独”与“照”结合,既写出了嫦娥独处月宫的孤独,又暗示了月光普照却无人共享的寂寥。“独”是双重的:既是物理空间上的孤身一人,也是精神层面上的无人理解。
“蟾宫冷”的“冷”字,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冷”不是简单的温度描述,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寒意:有月宫环境的高寒,有长生不老的孤寂之冷,更有与人间温情隔绝的心灵之冷。诗人以“冷”字统摄全句,月光、蟾宫、嫦娥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封闭的孤独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清辉成了孤独的见证者,蟾宫成了永恒的牢笼,而嫦娥则成了孤独与永恒对话的唯一参与者。这种将个体孤独置于宇宙级孤独背景下的写法,“冷”字有了吞噬一切的力量,也让诗的意境在清冷中透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宏大。
四、痴泪成冰:情感与永恒的结晶
“痴泪凝成浸玉壶”,作为全诗的收束,将情感推向高潮,却又以一种克制的方式留下无尽余韵。“痴泪”二字,“痴”写其执着,“泪”写其悲戚。这泪水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宣泄,而是积压了千年的悔恨与思念,所以才会“痴”。它痴于对人间温情的眷恋,痴于对过往选择的追悔,痴于对无法重来的时光的执念。这种“痴”,让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她不是一个麻木的长生者,而是一个在永恒岁月里始终保持着人性温度的灵魂。
“凝成”二字,写出了泪水的浓度与重量。它不再是流动的液体,而是凝结成了固态的情感结晶,如同被时间冻结的琥珀,将千年的悔恨永远封存。而“浸玉壶”的“浸”字,则让这份凝固的情感有了新的生命力。玉壶本是清冷之物,却被泪水浸泡,仿佛连坚硬的玉石都被这千年悔恨浸透、软化。这一“凝”一“浸”,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存在,抽象的“悔”有了可触可感的质感。
更妙的是,这浸满泪水的玉壶,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人间与月宫的媒介。它让嫦娥的悔恨不再是孤立的情绪,而是成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符号——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玉壶”,里面浸泡着自己的遗憾与悔恨。这种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人类共同体验的写法,此诗的“大气”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扩展到对人类共同境遇的关怀。
五、诗外之境: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冯计英先生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谙古典诗词的创作之道,却又能在传统框架中注入现代意识。《七绝·广寒悔》沿用了七绝的格律形式,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词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但在内容上,他跳出了传统咏月诗的窠臼,不再局限于对月色美景的描绘或对仙人生活的艳羡,而是深入到嫦娥的内心世界,挖掘其“悔”背后的人性内涵。这种对传统题材的现代性解读,古老的传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诗人的多重身份——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多元的视角。鸟虫篆艺术中对自然与生命的细腻观察,让他能在“清辉独照”中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情感细节;而广泛的文学交流经历,则让他的诗歌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文学的思辨性。这种多元文化背景的融合,让《七绝·广寒悔》在保持古典雅致的同时,又具备了穿越时代的共鸣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此诗所探讨的“长生与孤独”“得到与失去”等主题,恰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科技日益发达、人们对“永生”的想象不断升温的今天,嫦娥的“悔”仿佛成了一种预言式的警示——当我们追逐永恒的生命、无尽的财富时,是否也在不经意间“窃”走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平凡与温暖?这种对现代社会的隐秘观照,此诗的“大气磅礴”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与宇宙的描绘上,更体现在对现实与未来的关怀上。
综上所述,冯计英先生的《七绝·广寒悔》以二十八字的篇幅,完成了一次横跨天地、纵贯古今的精神之旅。它以宇宙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以人性为内核,将嫦娥的个人悔恨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其大气磅礴之处,不在于辞藻的华丽或意象的宏大,而在于它能让读者在短短四句中感受到天地的辽阔、时间的厚重与人性的深邃。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中华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读、长久回味。它不仅是对一个古老传说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深刻叩问——在浩瀚宇宙与漫长时光中,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这或许就是此诗留给我们的、最值得深思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