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辜负老板的信任,石兴全日夜坚守在工地,从技术员的招揽到民工的联系,从材料的保管、调度到工程图纸的实地勘测施工,再到工程安全的把控,他都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事必躬亲”。工地上他睡得最晚,起得最早,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在工地上忙碌;当别人已进入梦乡,他还在灯下研究图纸筹划第二天的施工先后,思考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真是起早贪黑,不辞辛劳。
在这期间,石兴全有苦难言。身心的疲惫如影随形,压力如山大,但他那争强好胜的心和力求完美的追求,支撑着他咬牙坚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坚信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功夫不负有心人,库房修建工程最终达标验收。那一刻,石兴全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在这一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建材行业和建筑行业的经理老板,与他们的交流互动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与人脉。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武威建材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巨头,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正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人脉就是财脉”。
石兴全深知,这一阶段的付出虽然让他身心疲惫,但却是无比值得的。他就像一颗在磨砺中成长的珍珠,历经艰辛,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段经历不仅成就了一项工程,更成就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人生品质,为他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的顺利验收,使得石兴全在老板眼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酬劳排序也更上一层楼。年底结算时,老板兑现了对石兴全的承诺。这一年,石兴全领到了比往年成倍的工资报酬,手中攥着这份沉甸甸的劳动成果,他的梦想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真可谓:工程项目一年忙,辛滩施工志弥坚。克难亲为终有报,锋芒初露定辉煌。
远赴新疆:困境中的转机与抉择
1999年春节前,不满20岁的石兴全,他的母亲就旁比着村上同龄早婚的人,为他张罗相亲,面对困难的家境,母亲常年生病,石兴全拒绝了早婚,决定到新疆打工,那边工资比武威高。
春节过后,他搭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到哈密市,寒冷的新疆加上陌生的城市环境,将他一次寻找求职打工的念头撞得粉碎,随身带的钱捉襟见肘,饿了就买一元四个的馒头,渴了就到火车站洗手间喝自来水,晚上就在火车站候车室过夜,在他身上只有13元钱时,经过了老乡介绍,说有一个工地需要塔吊司机,为了节省路费,他一路步行寻路,找到工地,但开工还有半月时间,工地看管大爷让他住在没水没电的地下室,为他提供了被褥,他蒙头大睡,醒来已经过了两天。此时,饥饿如同无形的蛇虫,啃食着他的身体,此时仿佛听到母亲的叮嘱,身体是一辈子的本钱,惩罚身体就是惩罚母亲,是对母亲的大不敬。
他猛然起身,走出地下室,才发现外面狂风呼啸,昏黑一片刮着沙尘暴,走到大街上餐馆营业商铺门窗紧闭,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敲开了一个维吾尔族大爷的门,他告诉着自己的遭遇,但他们听不懂武威话,看他窘迫的样子,大爷拿出两个囊给他,他想拿出仅有的钱付款,但他们连忙摆手示意不要钱,石兴全感激涕零,鞠躬致谢···
赶回的路上,为走捷径,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大步向前,这时正在吃的馕狂风吹落,他不忍扔弃,捡起拍打后,吃在嘴里满是沙粒,只能和沙吞吃流着泪,不由的唱起流行歌中一句“风大浪大不呀不说难,礁多滩多不呀不说险···”那泪水仿佛是对自己苦难的宣泄,歌声是对未来挑战的宣誓,风声是更是天神对他委以大任的冷酷考验。
终于等到开工的日子的石兴全他毫不犹豫地走进经理办公室,见到老板说明来意。可老板一听他是甘肃人,便连连摇头,说甘肃人不吃苦,他们工地只用浙江、四川人。原来在新疆甘肃武威民工的口碑实在不好,用这老板的话说“甘肃洋芋蛋,好吃懒做不动弹”但怎奈执着的石兴全费尽口舌,好说歹说,老板却油盐不进,断然拒绝,更不信他会开塔吊。石兴全据理力争,“说不信就让他试试。让我试开三天,如果技术不过关,我分文不取,立马走人”。嫌烦的老板推脱不过,只好答应开工时让他试试。终于等到开工,石兴全满心期待地来到工地,老板铁了心要让他露一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看到石兴全麻利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老板这才心服口服,相信了这个身材瘦小的甘肃小伙。当即拍着他的肩膀,竖起大拇指,给他开出每月 900 元的高工资,试用三个月。让他到库尔勒孔雀河边工地上班,石兴全吃住在工地,埋头苦干整整四个月过去,老板第一次发工资 3600元,石兴全拿到这么多钱,激动得热泪直流。他留下 600 元,立马给家中父母寄去3000 元。直到这时,一直音信全无的父母才知道儿子带着儿媳去了新疆。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兴全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真可谓:求职漫漫历艰辛,徒步寻工志未泯。一试方知身手显,知遇厚报泪沾巾。
浙江老板也是一个求贤若渴之人。看到石兴全技术、人品无可挑剔,完全改变了对甘肃武威人的固有印象。他主动让石兴全媳妇再不自己租房花钱,让出工地楼房中的配电室让他们居住,并动员石兴全购买他开发的楼房,让他逐年用工地上赚的钱还房款。他和石兴全俨然成了知己朋友。年终还另外多发1600元作为替他慰问石兴全父母的钱,回老家看望父母。
初萌商机:小有积蓄后的创业尝试
世事无常。由于哈密工资可观,干到年底回家,他也提前到了在武威认识已三年的女友, 女友父母及家人对石兴全挺满意,唯一要求是结婚必须在城上租房,之后必须离开老家乡村,就在婚后那一年,有一天可闲不住的石兴全心里直发慌,在武威市凉州市场的闲逛中,他发现抄大豆瓜子的摊位前顾客总是排起长队购买一斤一元六角。自家山区满山遍野都是大豆黑豆,每斤购价才七、八毛钱他不禁心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何不自己在家搞一个?一来就地取材成本低,二来家中闲人多,进可做批发,退可让家人有事可做。
于是,心血来潮的他立即购置了所需的锅桶炉灶运回家,积极做起事前准备。随后,他奔赴兰州市场、武威等地,向相关经营名牌炒瓜子、豆类的老板取经学习,联系销路,雄心勃勃地开启了原料采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运营之旅。
怎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古人云:隔行如隔山。这看似简单可行的生意,真正做起来却是问题成堆。首先便是原料储备资金的难题,囊中羞涩的他,望着随货付款的原料价格,顿感手中资金有限。再者,炒瓜子配料火候和味道的掌控也绝非易事,“看花容易绣花难”。几次尝试下来,不是味道欠佳,就是火候过了头。
更难的是产品的需要品牌包装,申请、审批、验收更是一道难关。繁琐的流程、严格的标准,让石兴全焦头烂额。从业人员的健康卫生达标问题也不容忽视,稍有疏忽,便可能前功尽弃。产品保质期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剑高悬头顶,稍有不慎,大量的产品就会过期变质。山区运输的艰难更是雪上加霜,道路崎岖,运费高昂,让成本不断攀升。
还有那产品积压的难题,小量生产成本高,大量生产又怕积压,石兴全左右为难。销售资金回收也是难上加难,货款拖欠,资金周转不灵,加上自己结婚花去了不少资金,让他的生意陷入困境。
曾经自以为资金充裕的石兴全,此刻倾刻间花完了所有存积蓄。面对这一堆棘手的问题,他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穷则变,变则通”,困境中的石兴全敏锐地认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找出路。雄心壮志的他觉得继续呆在家乡发展,太没面子。于是他听信高人指点下定决心,奔赴新疆,踏上在建筑工地施展本领的探险之路,真是:项目成功初尝甜,梦想放飞心不闲,转行遇挫难题现、再寻新路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