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作家协会
鄠邑区画乡诗社
石井关工委
长安诗文编辑部
鄠邑区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大赛入围
散文作品选登(一)
【编者按】由鄠邑区作家协会、鄠邑区画乡诗社、石井关工委、长安诗文编辑部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创作大赛入围散文优秀作品。
今日刊登作者:初红,沈秀芳
一、爸爸在台儿庄血战中
文/初红
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大战打响了。日寇派其甲级一流部队﹣﹣陆军中将矶谷第10师团,集中4万人的兵力、80多辆坦克、100多门大炮、无数轻重机关枪,上有飞机助战,兵分左右两翼,气势汹汹,直扑台儿庄。
3月24日,日军出动9架轰炸机,每架轰炸机载着400公斤炸弹,对台儿庄和附近村寨狂轰滥炸。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我军许多火力点被破坏,一段北城墙被轰垮。
3月25日,数千名日军在9辆战车的掩护下,突破中国守军31师防线,窜入城内。守卫小北门的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守城官兵158团、183团、186团奋勇抵抗,多次反击,与日军展开拉锯式巷战,拼死争夺每一寸土地。连续激战三天,未能把日军赶出城外。我军伤亡十分之七,阵地失去三分之二。
31师师长池峰城急火攻心,口吐鲜血。
3月28日,孙连下令:"30师紧急增援台儿庄!"30师师长张金照立下军令状:"即使剩下一兵一卒,我们也要与阵地共存亡!"
我的爸爸赵志道是陕西省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兰州军事政治学校,在30师88旅176团3营任副营长。营长是陕西省泾阳县人仵德厚。团长袁有德向3营布置任务:"形势十分危急,31师快打光了。你们3营必须冲进城去,与城内31师186团3营营长禹功魁取得联系。互相配合,守住台儿庄,配合外围部队,完成对台儿庄的反包围。"
176团3营立即组织攻城敢死队,士兵们争先恐后,纷纷报名。最后,挑选了40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仵德厚任队长,爸爸任副队长。袁团长为了激励士气,给每个队员奖赏大洋30元。队员们视金钱如粪土,扔在地上,铿锵有声:"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了替死难兄弟报仇,不完成任务,决不生还!"
在夜幕的掩护下,敢死队员手持步枪,肩背大刀,腰8枚手榴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门守敌发起进攻。打死3个日本兵,夺了3支步枪,冲进西门,占领了西城墙,掩护部队进城。
仵德厚率领7连,冲破敌人火力封锁区,占领北街。
爸爸率领8连,冲破敌人火力封锁区,占领南街。
我军逐街逐巷逐院逐房,与日军展开拉锯争夺战。
建于清朝乾隆5年(公元1742年)的清真寺,位于通往东西南北四处城门的十字形街道交汇处,是一个战斗最激烈的争夺点。敌我双方在一堵墙的两边,同时掏弹孔。其中一块墙体,一平方分米的范围内,就有七八个弹孔,是当时战况的真实写照。1988年,这块墙体被国家博物馆起走陈列,列为一级文物。
那一天,爸爸刚掏好一个弹孔,狡猾的日军墙那边塞过来一枚手榴弹。爸爸眼明手快,立即抓起手榴弹,从弹孔塞了过去,炸得日军鬼哭狼嚎。
就这样,台儿庄的每条小巷、每座房屋,都要经过几番争夺。常常是,小巷、房屋,白天被日军占领了,夜晚又被我军夺回来。火力猛烈,杀声震天,地上布满尸体,风云为之变色。
战斗持续到第九天。一部分日军龟缩到城西北角一个土围子里,负隅顽抗。土围子高3米,3人搭成人梯,才能跳上去。
为了解除日军对西门交通的威胁,必须拿下土围子。3营临时组成57人的敢死队,仵德厚和爸爸冲锋在前,身后跟着手持大刀、光着膀子的敢死队员。他们像一股旋风,冲到土围子外,把集束手榴弹投进土围子。然后,3人一组,搭成人梯上去,在土围子里,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爸爸的左前胸,被日军一粒子弹射中,血流不止。他顽强地挣扎着,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用大刀砍敌人。件德厚派军校同学张学信,把爸爸背下火线。
士兵们愈战愈勇,连司务长、炊事兵和清真寺的和尚也投入了战斗。
这次战斗,歼敌300多人。3营也付出了血的代价,牺牲100多人。敢死队员只有3人生还,其余壮烈殉国。
4月5日,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来到台儿庄郊外,亲自指挥战斗。我军全线反击,内外夹攻。矶谷师团伤亡惨重,逃出台儿庄。
落日照运河,马鸣声萧萧。台儿庄战役,历时半月之久,歼敌1.6万人。它是抗战初期国军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最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爸爸在战地医院养伤时,豪情激荡,赋诗抒怀:
日寇凶恶似豺狼,
壮士血战台儿庄。
铜墙铁壁打不垮,
抗战史上谱新章。
爸爸伤癒出院,重返抗日前线,参加过武汉会战、豫南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九次受伤,大难不死。
抗战胜利后,爸爸调任华北傅作义兵团军官总队上校团长。1949年1月,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1985年,爸爸去世,终年80岁。
2025年8月15日于曲江
作者简介: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郡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郡邑一中特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郡邑区作协副主席,现任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中国儿歌大系.西北卷》。
二、抗日战士鲁战胜
沈秀芳
记事时,见村人鲁战胜拖着一条右腿,一拐一瘸地行走,头上还有个明显的小坑。
1961年春的一天,鲁战胜和妇女在麦田里锄草,有线广播传来陈赓将军逝世的消息,他先是震惊,接着鼻一把,泪一把,哭得很伤心。其时,七八岁的我还不知陈赓是何人,后来听父亲说,陈赓是鲁战胜的老上级,他们一起出生入死,比亲兄弟都亲。父亲还说鲁战胜身上有九个子弹孔,头上那个坑就是其中一个,胯骨内因有弹片引起骨髓发炎,伤口常年流脓。
父亲还讲了一个笑话,说鲁战胜在山西跟日本人打仗,十三年没个音讯,家人都以为他死在外面了。嫁到罗什村的他姐,每当娃生病了,就端一碗水,拿三根筷子立在碗中央,跪在地上一边流泪一边念叨:“成娃子(鲁战胜的小名),你已成仙了,甭缠磨凡人,你放过娃,年节姐给你多烧些纸钱……”1951年鲁战胜回来了,去罗什村看他姐,进门叫了一声,吓得他姐跌坐在地上,惊恐地问:你是人还是鬼?当确认弟弟还活着时,姐弟俩抱头痛哭……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近来回村,和隔壁96岁的鲁世奎聊天,无意中说到鲁战胜,老人说:鲁战胜1910年生,很小就没了父母。1927年当兵,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得了三十六个奖章。解放后被安排在华阴残疾军人荣军院当指导员,完全可以被国家养一辈子,但他二哥突然病逝,留下三儿一女无人照顾,在家人的斡旋下,回来和他二嫂拜了天地,养活着一家大小。还说1960年鲁战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一天晚上开完会,在办公室给大家讲他参加“百团大战”的故事时说:“谁说不怕死是假的,但上了战场,胆子不大能行吗?死的人比地里的麦捆捆还多,着急了就抬来死人垒工事,机枪架在上面,鞋袜浸在血水中。”鲁战胜还说,有一次他伤得很重,因为身上横竖压了三个战友的尸体,才逃过了鬼子清扫战场时的刺刀。
听到这些,我找到鲁战胜的儿子鲁满满、鲁满强,索看了他们保留的“革命军人伤残证”,得知鲁战胜当年是八路军129师,陈赓任旅长的386旅、溥一波为政治委员的“决死第一纵队十五团三连连长”。
他的两个儿子回忆了父亲当年讲过的几件事:
一是1940年10月,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一日凌晨,刘伯承、邓x平指挥129师对日军冈崎大队发起攻击。在关家垴战役中,鲁战胜所在的决死第一纵队一、二连全部牺牲。鲁战胜带领三连躲在一个山坳中,他抽出长枪探条,挑起自己的军帽,刚往上一举,就听子弹刷刷刷,像雨点一样落下。他换了个地方又举起军帽,敌人又是一阵扫射,等他重复第四次时,敌人不打了。鲁战胜帽子都没顾上戴,带领三连战士冲出战壕,扔出一捆捆手榴弹,打哑了敌人的机枪,后继部队才冲了上去。
二是榆(榆社县)辽(辽县,今左权县)战役结束后,鲁战胜在护城河中救了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其亲人全部遇难,12岁的小鬼只能跟着部队,做了鲁战胜的通迅员。山西的冬天非常寒冷,在大地上冻前会挖一些土坑,为牺牲的人员而预备。鲁战胜在养伤期间,那孩子今天对他说:连长,剩下五个坑了。明天又说:连长,只剩三个坑了。当说只剩一个坑时,鲁战胜才笑着回应:我死不了,你别为我占坑咧!
鲁占胜对儿子说,当时伤员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又因缺乏营养而大量死亡,他重伤能活下来,得益于一包毒品(吗啡)。那是一次战斗中,他打死了一个日本大佐,用刺刀挑开背包,见里面有七个银元和一双银筷子,还有拳头大的一个铝铂包。养伤时这些东西就放在床头,饮事员认出包中粉末是毒品,拿出去换了些粮食和猪肉,除了给伤员改善火食,每天还给他多加一餐,他的伤明显比其他人好得快。
鲁战胜,这位身经百战的抗日战士,1994年离开了人间,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