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数魂记
铜钟响过百日,城中渐起怪病。患者指尖会莫名渗出墨汁,在墙上、地上、甚至皮肤上书写数字。老郎中诊脉后大惊:"这不是病,是魂魄在算账!"
独眼老汉挨家挨户查看,发现墨迹数字皆能连成账目。最奇的是县衙西墙,密密麻麻的数字竟组成一首诗: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莫道眠无价 醒时秤自明"
县太爷当夜悬梁,脚下散落着七十八颗算盘珠子。
第十四章:灯下影
腊月祭灶那日,学生夜归,见李三铺子旧址亮如白昼。推门进去,却见百余人低头记账,每人面前一盏油灯。细看那些面孔——有冻死的乞丐、跳井的妇人、甚至二十年前战死的兵卒。
"这是...?" "阴阳总账。"独眼老汉从阴影中走出,"活着没算清的,死后接着算。"
忽然所有灯焰同时倾斜,照出墙角一个瑟缩的身影——竟是赵贵,正哆嗦着往账本上画押。
第十五章:醒世焰
正月十五,铜钱草突然开花。金黄花蕊中迸出火星,落在全城灯笼上。火焰不烧纸绢,反将灯笼照得透明,映出每个人前半生的因果:
绸缎庄王掌柜的灯笼里,浮现他克扣工钱的场景; 私塾先生的灯笼中,映出他篡改考卷的往事; 连三岁稚童的兔儿灯里,都飘着前世未了的恩怨。
独眼老汉站在城楼大笑:"好一场醒世灯会!"突然化作青烟散去,只剩铜钱眼罩当啷落地。
第十六章:归墟录
三月春分,护城河突然干涸。河底露出座青砖小庙,庙门匾额上书"醒世堂"。学生推门进去,见正中供着盏青铜灯,灯油清澈见底,却映不出人影。
灯旁石碑刻着: "油尽灯枯时 方见本来面 莫怨灯火烈 只恨梦太甜"
学生刚要添油,整座庙突然下沉。恍惚间有人在他耳边道:"留些灯油给后来人。"
终章:长明志
如今每至深夜,城中总有点灯人巡街。他们不报更,只清点各家门前的灯油量。若见灯盏将枯,便从腰间葫芦倒出几滴——那油极耐烧,一滴可燃整夜。
有人说点灯人是李三化的,也有人说是独眼老汉转世。但醉汉们赌咒发誓,曾在灯影里看见过自己的脸。
唯见东方既白时,所有灯焰会同时跳动三下,像在叩问什么。檐下新燕便在这时振翅,叼着灯花飞向远方。
(全文终)
后记:
残灯几盏照幽冥 算珠声响到天明 莫道此书荒唐言 君看门楣灯油清
写完这个故事的那个冬夜,我案头的油灯结了朵灯花。
灯花爆裂的脆响里,恍惚看见李三站在火光中打算盘,赵贵蜷在城隍庙的香案下打鼾,独眼老汉的铜钱眼罩在月光下泛着青芒。这些影子晃了晃,竟都化作青烟,顺着窗缝溜走了。
友人阅毕稿本,蹙眉道:"太刻薄。"
我指指窗外——卖炊饼的王二正把发霉的面粉掺进新粮里;绸缎庄的伙计偷偷剪着布头;更夫敲着梆子,眼睛却盯着寡妇家的门缝。
"是他们刻薄,还是我刻薄?"
友人默然,忽指着末章问:"为何要写点灯人?如今早用电灯了。"
我添了半勺灯油,火苗"噼啪"一声窜高:"您可知道,有些地方至今还用油灯?不是用不起电,是怕——"
"怕什么?"
"怕灯光太亮,照见不该照的东西。"
稿成那日,茶馆的说书人非要讨去讲。第三回便改了结局——让李三还阳娶亲,赵贵转世中举。散场时满堂喝彩,唯有个戴铜钱草耳坠的姑娘没笑。她临走前在桌上按了枚铜钱,钱孔里穿着根灯芯。
今晨听闻大梦同眠社死灰复燃,新出的"忘忧丹"卖得极好。我赶去瞧,见招牌下挂着盏电子莲花灯,LED灯珠拼成"极乐光明"四字。
忽有童谣飘来:
"铜钱草,算盘珠
醒着苦,梦里酥
谁家长明灯不灭
照见——"
后半截被汽车喇叭声掐断了。
寒夜漫漫,诸君不妨自问:此刻读后记的你,是醒着,还是仍在梦中?
——乙卯年腊月初夜 灯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