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亲情成伤害
文/牛纯人
近来与老朋友老鲁聊天,本是随意谈及家中之事,却不想一下触动了他内心的烦恼,这下他可算是找到倾诉的对象,一股脑儿地向我倒起苦水来。
“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老鲁重重地把手中茶杯放在桌上,瓷杯碰撞的声音似乎都饱含着他的疲惫与无奈。“在单位,和同事相处得和和美美,有说有笑;出门在外,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可一回到家,就像踏入了雷区,没说上几句,准得吵起来。你说,这样的日子到底图个啥呢?”他眼神望向窗外,语气中满是沮丧,仿佛被一层厚厚的乌云笼罩着。“我也想改变呀,夜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想了无数遍该怎么和家人好好相处,可第二天一进家门,那股无名火就不受控制地往上蹿,还是忍不住要呛声。”
我思索片刻,缓缓说道:“或许,你们一家人之间最缺少的,就是对彼此那份最基本的尊重。”
老鲁猛地转过头,原本迷茫的眼神像是被什么狠狠刺了一下,瞬间充满了错愕。
老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相互关爱、和和美美,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美好愿望。在邻里之间,常常能看到一些家庭,日子过得温馨甜蜜:清晨,厨房里飘出阵阵粥香,伴随着家人之间轻柔的话语;夜晚,用钥匙打开家门,屋里立刻传来亲切的问候“回来啦”。然而,像老鲁家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了外人,却把最糟糕的脾气留给了自己最亲近的家人。
在外人眼中,老鲁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同事不小心犯错,他总是微笑着安慰:“没事,下次注意就好啦。”邻居来借东西,他二话不说,转身就把东西找出来,还热情地送到邻居手上。就连路边小贩多找了两块钱,他都会追上去把钱还回去。可一进家门,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妻子炒的菜咸了,他眉头紧皱,猛地把筷子一扔,大声指责:“你怎么回事?盐不要钱啊?”儿子写作业慢了,他隔着客厅就大声呵斥:“这么简单的题都磨磨蹭蹭,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老鲁的妻子也是如此。在单位,她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肠,谁要是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但回到家面对老鲁,却好像心里总憋着一股火:“你看看人家老王,下班就赶紧回家陪老婆孩子,你呢?天天在外面瞎逛!”“就挣那么点钱,还好意思喝酒?这个家你到底还管不管?”
孩子在学校懂事又听话,可一回到家,要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要么就和父母顶嘴。有一次老鲁说他房间太乱,孩子梗着脖子大声反驳:“你们天天吵架,我收拾了给谁看?”
外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很奇怪:这家人对外人那么好,怎么对自己家人却像仇人一样呢?看似矛盾很大,其实仔细想想,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酱油放多了,袜子没洗,玩手机时间长了……然而,就是这些小事,在家人们之间却能引发一场又一场的争吵。
仔细分析,这其实是因为他们把“亲情”当成了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的借口。对待外人,我们知道说话要委婉,做事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我们明白人际关系需要用心去维护。但面对家人,总觉得“他们是我的亲人,肯定会包容我”,于是就把所有的不耐烦、坏脾气都一股脑地发泄在家人身上。陌生人对我们稍微好一点,我们就感激不尽,可家人为我们付出了几十年,我们却视而不见;外人有缺点,我们能够宽容,可家人犯一点小错,我们就揪住不放。
就拿老鲁来说,他总觉得“我对孩子严格,是为他好”,却忽略了“好”也需要用温和、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妻子抱怨“我是在乎这个家”,却不知道在乎不应该用指责的语气来体现。他们把对家人的“期望”变成了一种“束缚”,把“关心”变成了“伤害”。日子久了,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反而成了让人压抑的地方——进门得先深呼吸,调整好情绪;说话前得在心里反复琢磨,生怕说错话;就连笑都变得小心翼翼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被称为“家庭亲密综合征”: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因为对彼此期望过高而变得苛刻,越容易因为觉得“理所当然”而忘记了尊重。这就好比手中握着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沙子流失得越快。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是这样,总是想着“你应该这样做”,却忘了问问“你想怎么做”;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却忽略了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
其实,家人之间哪有那么多对错呢?无非是你多一些包容,我少一些抱怨;你真诚地夸赞一句“今天的菜真好吃”,我暖心地回应一声“辛苦你啦”;你看到我累了,递上一杯热水;我发现你不开心了,说几句安慰的话。尊重不是表面的客气,而是要把家人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感受;亲近也不是毫无边界的放纵,而是要把最好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
老鲁沉默了许久,缓缓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感慨地说:“原来我一直觉得是家人不理解我,现在才明白,是我没有真正去理解他们。”这时,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的脸上,那温暖的光线仿佛正在慢慢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