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昏灯记
城西的茶馆里,雾气缭绕。
赵贵蜷在角落的长凳上,鼾声如雷,嘴角挂着涎水,浸湿了油腻的衣襟。他的脸被煤油灯映得蜡黄,额上横着几道皱纹,像是被岁月用钝刀刻出来的。
跑堂的小二提着铜壶,往茶碗里注水,滚烫的水汽蒸腾而起,模糊了赵贵的脸。他翻了个身,嘴里咕哝着:"世道……不公啊……"
茶馆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冷风卷着枯叶闯进来,众人缩了缩脖子。李三踏进门,肩上还扛着半袋米,鞋底沾着泥,每走一步,地上便留下一个湿漉漉的脚印。
"李三,今日又跑了三十里?"有人笑问。
李三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不跑,明日吃什么?"
赵贵被吵醒,眯着眼瞥了李三一眼,嗤笑道:"跑断腿也挣不了几个铜板,何苦?"
李三不答,只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蘸着唾沫翻了几页,嘴里念叨着:"张家的布钱结了,李家的米账还差三升……"
赵贵打了个哈欠,又倒回长凳上,嘴里嘟囔:"记这些作甚?横竖都是要死的……"
李三抬起头,目光越过茶馆的窗棂,望向远处灰蒙蒙的天:"记着,才知道明日该往哪儿走。"
窗外,暮色渐沉。
---
第二章:梦魇录
赵贵做了个梦。
梦里,他年轻力壮,腰缠万贯,坐在高头大马上招摇过市。街边的人纷纷跪拜,口称"赵老爷"。他哈哈大笑,随手撒下一把铜钱,众人争抢,甚至厮打起来。
可忽然,铜钱变成了纸灰,风一吹,散了。
他惊慌失措,低头一看,自己的手竟枯瘦如柴,皮肤皱得像晒干的橘皮。马也不见了,他跌坐在泥泞里,四周的人指着他大笑:"赵贵!赵贵!你也有今天!"
他猛地惊醒,冷汗浸透了衣衫。
茶馆里空荡荡的,只有跑堂的在收拾桌椅。煤油灯快要熄了,火苗微弱地跳动着,像垂死之人的喘息。
"醒了?"李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赵贵抬头,见李三披着蓑衣,手里提着盏风灯,显然是刚送完货回来。
"你……你怎么还没睡?"赵贵哑着嗓子问。
李三笑了笑:"睡不着。"
"为何睡不着?"
"怕一闭眼,明日的事就耽误了。"
赵贵怔了怔,忽然觉得胸口闷得慌。他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的手掌,上面布满了老茧和裂口,却从未真正抓住过什么。
窗外,雨声渐密。
---
第三章:长明灯
李三的铺子开张了。
铺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货架上摆着针线、洋火、粗盐,角落里还堆着几袋米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柜台上那盏长明灯,灯芯捻得细细的,火光稳定而明亮。
"夜里也点灯?多费油。"有人劝他。
李三摇头:"点着灯,赶夜路的人才能看清道。"
赵贵偶尔会晃到铺子前,盯着那盏灯发呆。有一回,他醉醺醺地问:"李三,你点这灯,照给谁看?"
李三正在记账,头也不抬:"照给需要的人。"
赵贵嗤笑一声:"这世道,谁还需要光?横竖都是摸黑走。"
李三笔尖一顿,抬头看他:"贵叔,你试过摸黑走吗?"
赵贵一愣,随即摆摆手,摇摇晃晃地走了。
那夜,李三伏在案前算账,忽听门外有窸窣声。他推门一看,见赵贵蜷在屋檐下,手里攥着半壶酒,已经醉得不省人事。
李三叹了口气,把他扶进屋里,给他盖了件旧棉袄。
长明灯的光映在赵贵脸上,他皱紧的眉头似乎舒展了些,嘴里含糊地念叨着什么,像是梦话,又像是忏悔。
---
第四章:铁屋子
赵贵死了。
死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城隍庙的香案下。发现他时,身子已经僵了,脸上却带着笑,仿佛梦见了什么好事。
李三出钱给他买了口薄棺,葬在乱坟岗。下葬那天,只有李三和一个跛脚的庙祝在场。
"贵叔这辈子,算是睡过去了。"李三低声说。
庙祝往坟头撒了把纸钱,叹道:"睡着的人,叫不醒。"
回程时,李三路过茶馆,发现里面热闹非凡。原来是一群穿白袍的人在大谈"梦境修行",说只要交钱入会,就能在梦里得道成仙。
李三站在门外,冷眼看着。
忽然,有人拍他的肩。他回头,见是那个曾被他资助的学生,如今已戴上了眼镜,手里捧着本新书。
"李叔,他们这是……?"学生皱眉问。
李三淡淡道:"铁屋子里的人,总得找点乐子。"
学生不解:"什么铁屋子?"
李三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里。"
远处,暮钟响起,惊起一群昏鸦。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