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七吕其明》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7日
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刻度上,党中央首次颁授的“七一勋章”如星辰点亮华夏长空。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为刘贵今大使而歌,诗行如剑如虹,词韵若涛若钟——它们不仅是个人功勋的礼赞,更是将一位外交官三十七载春秋的赤胆忠心,融入民族复兴的磅礴史诗。 当星徽在建党百年的晨曦中闪耀,马学林先生的十首诗词如十面锦旗,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天地间猎猎招展,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刘贵今大使塑起一座立体的精神丰碑。这组跨越律绝词牌的组诗,以丰沛的意象和深挚的情感,将一位外交战士三十七载春秋的壮阔生涯熔铸于古典诗词的殿堂之中。
(一)
1. 马学林组诗在功绩书写上形成三重交响。最动人的音符始终回响于时间深处——“卅七春秋驻节坚”、“星槎卅岁天”、“卅载风霜砺”等句如重锤般反复叩击。这“卅”字在十首诗词中竟出现八次之多,每一次闪现都是岁月无声的刻痕。这些数字非为罗列,而是将漫长的坚守凝缩为金石般的光点,成为英雄生命年轮上最耀眼的刻度。
2. 外交场上的斡旋智慧在诗人笔下升华为刀光剑影的传奇:“折冲樽俎纾危局,化险苏丹展睿知”、“舌战惊雷定远洋”、“舌回危局定”等句,把没有硝烟的战场渲染得雷霆激荡。“折冲樽俎”之典在《七律·上平四支》《五律·下平七阳》等篇中反复锤炼,将外交家于宴饮谈笑间化解危机的风采,以古雅意象传达得凛然生威。
3. 而“命运同舟途大道”、“星槎渡八荒”等句,则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长回响。这“星槎”意象在《五律》三首及《翻香令》中凌空飞渡,既暗合张骞乘槎探河的古老传说,更象征刘大使如当代张骞架设友谊之桥的壮举,使外交事业接通了中华文明深远的血脉。
(二)
1. 在精神肖像的塑造上,组诗呈现出赤胆与霜鬓的壮烈对映。“赤胆丹心护国疆”、“赤子拳拳护锦旗”、“赤胆铸忠诚”中反复点染的赤色,如心之血、旗之焰,成为贯穿组诗最耀眼的色彩。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霜染双边志万连”、“卅载鬓霜酬远志”、“星槎飞渡卅秋霜”中那寒光凛凛的霜色意象——赤忱如烈火,霜鬓似冰锋,在英雄身上熔铸成一种惊心动魄的生命美学。
2. 那“胸罗百象涵千水”的博大胸襟,在《七律·下平一先》中如江海奔涌;“舌锋雷动震天方”的胆魄于《浣溪沙》中似霹雳裂空。尤其“魄融昆岭雪魂刚”一句,将昆仑雪峰铸为精神的永恒象征,使外交家的风骨获得了地理图腾般的崇高高度。
(三)
1. 在艺术境界的营造上,诗人构建了宏阔的时空架构。三首《七律》分押下平一先、上平四支、下平七阳韵,恰似交响乐三个乐章层层推进;三首《五律》则构成“天—地—人”的哲思回环:《下平一先》以“星槎卅岁天”起笔仰望苍穹,《下平七阳》以“勋耀千秋帜”定格历史,《下平八庚》终以“心随沧海情”归于人类大爱。这种精心架构使组诗如宏伟建筑般屹立。
2. 意象系统更见匠心独运:“星槎”在五首作品中穿越云涛,“红船”、“赤帜”在《临江仙》《浣溪沙》等词作中破浪而来。星槎承载着历史使命,红船象征着信仰初心——当“星槎飞渡”与“红船承万载”在时空中交汇,古典意象获得了崭新的时代魂魄。动词运用尤显雷霆之力:“踏碎风涛六万里”之“踏碎”,“舌剑光寒樽俎际”之“光寒”,“破云卅载霜”之“破云”,字字如刀劈斧削,将外交征程的艰难险阻刻入读者心碑。
(四)
1. 十首诗词如十面棱镜,全方位折射出刘贵今大使的生命光谱。那“霜染鬓边志愈坚”的执着,“舌战群枭纾困局”的智勇,“赤心伟业护邦疆”的忠诚,最终在“勋耀昆仑沧海阔”的崇高意境中融为一体。这些诗行不仅是功勋簿上的烫金文字,更是民族精神长河中的璀璨航标。
2. 马学林先生以传统诗词为火把,照亮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高原。组诗中那些不灭的星徽、永恒的赤帜、巍峨的昆仑,共同熔铸成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崇高诗学——当平仄韵律中奔涌着当代英雄的热血,当词牌格律间激荡着人类命运的交响,中华诗词这株千年老树,便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出灼灼新花。
3. 这十曲赞歌终将成为不朽的回音:在星槎穿越的万里云程上,在红船破浪的百年征途中,总有一种精神如昆仑积雪般闪耀着纯净光芒,如沧海波涛般传递着深沉回响——那是勋章无法尽述的生命厚度,是文字难以承载的精神海拔,是一个民族向她的忠诚儿女致以的永恒注目礼。
(五)
1. 马学林组诗在人物塑造上,以“星槎”为经纬编织起崇高意象。这一源自张骞乘槎通天河传说的古老符号,在“星槎卅岁天”“星槎渡八荒”的反复咏叹中被赋予新意——它既象征刘贵今如星辰般指引方向的职业精神,亦暗喻其外交生涯的壮阔征程。当星槎在“六万里”风涛中破浪而行,那“胸罗百象涵千水”的浩荡襟怀便与“霜染双边志万连”的坚韧风骨浑然相融。勋章的光芒被诗笔锻造成精神星辰,在“勋耀昆仑沧海阔”的壮语中,个体生命与山河大地完成了崇高共振。
2. 外交战场的无形硝烟,在诗人笔下转化为雷霆万钧的战争隐喻。“折冲虎豹纾危局”以猛兽喻国际博弈的凶险,“舌剑光寒樽俎际”将谈判桌化作剑气纵横的疆场。尤其“舌回危局定”五字,道尽外交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职业特质。这些金戈铁马的意象,在《临江仙》“勇冲纾虎兕,经纬定危寰”的铿锵顿挫中达到高潮。诗人深谙外交不仅是技巧,更是“肩擎道义定坤乾”的担当,故在“命运同舟途大道”的咏叹里,将个人功业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回响。
3. 马学林组诗以严谨法度承载炽热情思。七律“下平一先”韵部的清越明亮,恰配“星徽耀日授勋贤”的盛典光辉;《翻香令》选用苏轼原调,其“虎兕驯、舌剑铸金梁”的顿挫句法,暗合外交辞令的刚柔并济。最令人动容者,莫过“鬓霜”意象的反复皴染:“卅七春秋驻节坚”的岁月留痕,“卅载风尘霜染鬓”的风霜砥砺,“星槎飞渡卅载霜”的孤光自照。当“赤色卫家忙”的丹忱与“鬓霜”在平仄中相遇,个体生命便融入了“百年帜,千秋印”的壮阔史册。
(六)
1. 勋章的光辉在诗行间流转不息,从“礼颂殊功英勇遍”的礼赞到“长铭史笔荩忠篇”的永恒,诗人以文字铸就了比金属更璀璨的勋章。在“红船承万载,赤帜耀山川”的时空交响中,我们仿佛看见南湖烟波与非洲旷野在诗韵里奇妙相连。这组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将“七一勋章”承载的精神密码,转化为可吟诵、可传承的文化基因。
2. 当十首诗词如编钟般在时光长廊里次第鸣响,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平仄起伏的韵律之美,更是民族精神星空中恒久闪耀的坐标。刘贵今以生命丈量的外交征程,在“星槎渡沧浪”的壮美意象中获得了诗的永生。那些“赤胆铸忠诚”的誓言、“红帜立苍桑”的信念,终将随平水韵的河流汇入文明沧海——在这个需要桥梁的时代,这组诗词本身亦成为一座飞架精神彼岸的星槎。
3. 马学林十首作品以“勋章”与“星徽”为光芒四射的起点,构建起崇高的精神空间。“星徽耀日授勋贤”(其一)、“勋章熠熠映心墀”(其二)、“勋章耀日映穹苍”(其三)、“勋耀千秋帜”(其五)、“勋耀昆仑沧海阔”(其七)等句,反复以日月星光的意象隐喻“七一勋章”的至高无上,如神辉普照。其光芒穿透历史尘埃,照亮了个人功勋与民族记忆的永恒交点。
(七)
1. 诗人在刘贵今大使三十七载外交生涯中淬炼出“赤胆丹心”的魂魄意象。“赤子拳拳护锦旗”(其二)、“赤胆丹心护国疆”(其三)、“赤胆卫邦坚”(其四)、“赤色卫家忙”(其五)、“赤胆铸忠诚”(其六)……这些精金般的词句反复锤炼着一个“赤”字。赤为国旗之色,赤是血性之征,赤乃忠诚之证。外交官在异域风云中守护的国格,正是以这赤诚为内核。
2. 在艺术构造中,刘贵今大使的外交生涯被赋予神话般的壮美色彩。“星槎”意象在《五律》其三、《翻香令》、《临江仙》中反复穿行:“星槎卅岁天”、“星槎渡八荒”、“星槎万里名”、“槎影横穿云浪险”。此典出自张华《博物志》,喻指通天之舟。诗人借此将大使穿梭于非洲大陆的足迹升华为穿越云浪的壮丽航程,使现实功业镀上神圣光芒。
3. 其外交实践被凝练为“折冲樽俎”的经典场景:“樽俎馨香多酒局”(其一)、“折冲樽俎纾危局”(其二)、“折冲虎豹纾危局”(其三)、“勇冲纾虎兕”(其八)、“虎兕驯、舌剑铸金梁”(其九)。《战国策》中晏婴“折冲樽俎”的典故在此焕发新生。“虎豹”、“虎兕”的猛兽意象,象征着外交场上的严峻挑战;而“舌剑”、“舌锋”则成为大使智勇的化身。如“舌战群枭除困局”(其七)、“舌战惊雷定远洋”(其三)等句,将谈判桌上的交锋描绘为惊雷震天的壮阔图景。
(八)
1. 十首诗词体裁丰富,各展所长。三首《七律》如黄钟大吕,其一下平声“一先”韵的宏阔悠远,恰合授勋盛典的庄严:“星徽耀日授勋贤,卅七春秋驻节坚”;其二“四支”韵的细腻绵长,则适于刻画赤子情怀:“卅载鬓霜酬远志,一腔热血铸碑时”;其三“七阳”韵的昂扬激越,尽显护国豪情:“折冲虎豹纾危局,舌战惊雷定远洋”。三首《五律》则如金石镌刻,其四以“一先”韵书“百载光辉耀,千波引渡船”的宏愿;其五用“七阳”韵铸“勋耀千秋帜,心随万里航”的丹心;其六借“八庚”韵的清越,颂“勋耀昆仑魄,心随沧海情”的壮怀。
2. 词作更是异彩纷呈:《山花子》以李璟体顿挫之声,摹写“舌战群枭除困局,肩擎道义定坤乾”的雷霆之力;《临江仙》依贺铸体,“槎影横穿云浪险,红心永固邦垣”的开篇,已显横越沧海的雄浑气魄;《翻香令》用苏轼体,结于“百年帜,千秋印,海涛波、红帜立苍桑”的历史纵深;《浣溪沙》取韩偓体,“勋耀沧涛波万里,魄凝昆岳九霄刚”的工稳对仗,铸就功勋的不朽丰碑。
3. 马学林的组诗最终超越个人颂歌,将刘贵今大使的功业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红船承万载,赤帜耀山川”(其八)、“百年帜,千秋印”(其九)、“红船赤帜立天祥”(其十)等句,如黄钟大吕,将个体生命轨迹与党的百年征程巧妙焊接。昆仑山魄,沧海涛声,红船赤帜——这三位一体的意象群,将个人功勋、民族脊梁与百年初心熔铸为不可分割的精神图腾。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