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考古队》新世纪出版社
董仁威《分子考古队》:跨学科视阈下的文明叩问
马传思 /文
当分子生物学的显微镜与考古学的洛阳铲在科幻叙事中相遇,当数字生命与时空穿梭机成为解码文明基因的钥匙,董仁威的《分子考古队》(新世纪出版社)以其独特的跨学科构想,在科幻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重审人类起源的蹊径。
董仁威的科幻创作轨迹,始终交织着科学普及与文化建构的双重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持续扎根中国科幻事业,数十年的行业积淀和深厚的科学功底,让他对科幻文学有着超越普通创作者的认知。
在创作理念上,董仁威始终秉持“科幻为器,文化为魂”的原则。他曾在访谈中提及,中国科幻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奇观的模仿,而需构建“基于东方哲学的宇宙观”。这一理念在《分子考古队》中得到鲜明体现:当威威与娅娅兄妹在数字生命“雨娃”的协助下穿梭于宇宙大爆炸现场与贾湖文化遗址时,作者实则在借科幻叙事搭建一座桥梁,让现代科学话语与传统文明记忆展开对话。由此,《分子考古队》既具备硬核科幻的逻辑骨架,又蕴含着对中华文明主体性的自觉探寻。
《分子考古队》最显著的创意,在于将分子生物学的“古DNA测序”技术与考古学的时空考据进行文学化升级,将“分子考古学”这一创新交叉学科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小说中,主角们并非仅通过化石与器物还原历史,而是借助“文明基因库”提取不同时代的生物分子信息,甚至构建“时空影像舱”,让周口店“北京人”的生活场景以全息投影形式得以逼真重现。这种设定绝非简单的技术猎奇,而是暗含着对“何为文明本质”的哲学追问。当DNA链与甲骨文同样成为文明的存储介质,作者实则在暗示:生命的分子结构与文化的符号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元代码”。
跨学科融合在该书的叙事结构中亦有精妙体现。小说以“宇宙起源—生命诞生—文明演进”为三重叙事维度,每个章节围绕一个科学假说展开: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视觉化呈现,到RNA世界假说下原始生命的基因演化,再到三星堆青铜器纹饰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形态呼应。这种“科学议题—文学想象—文化阐释”的三段式结构,充分保证了该书所具备的硬核科幻的知识密度。同时,该书又通过威威和娅娅兄妹探险的叙事线,赋予科学探索以真挚的情感温度。
在科幻创作普遍面临“本土化困境”的当下,《分子考古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运用颇具启示意义。作者并未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简单拼贴,而是将其植入科幻设定的核心逻辑,侧重于从生命科学角度解构文化基因的延续性。
此外,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科幻作品,《分子考古队》的教育意义渗透于叙事肌理之中。作者巧妙运用“故事教学法”,将DNA双螺旋结构、宇宙膨胀理论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探险情节的关键线索。这种将科学知识人格化、故事化的表达,与作者长期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的经验密不可分,也使得作品在娱乐性之外兼具了知识传播与科学启蒙的功能。
但《分子考古队》的教育价值并不止于此,其对科技伦理的隐忧与文明演进的反思更具深度。当“雨娃”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计算能力时,小说通过娅娅的疑虑提出追问:数字生命是否会重构文明的定义?当分子考古技术能够“复活”远古生物时,人类是否有权力干预自然演化?这些问题的抛出,虽未展开深度探讨,却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分子考古队》不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叙事,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根系的深度勘探。作者以科幻为工具,将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封存在文字之中,让读者在跨越时空的阅读中,重新发现科学与传统交织的魅力。或许这正是中国科幻在走向世界时,最该携带的文化行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