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岁月在诗行里绽放光芒(组诗)
文/沈富民 诵/雪花飞舞
墨痕在宣纸上分娩黎明,
每个字都是沉入深潭的星子。
我收集陶罐里溢出的晨光,
它们正在成为,
青铜器上未完成的铭文。
被季风翻烂的日历深处,
有甲骨正在练习发芽。
某个部首突然在辞典里起身,
抖落满身积尘的月光,
它说:要替所有缄默的朝代,
长出新的声带。
砚台已蓄满整个雨季,
狼毫却突然悬停在,
历史最烫的那页伤口。
墨滴将落未落时,
我看见所有湮灭的笔画,
正从碑林深处,
游向初生的曙光。
张掖大地上流淌的丹霞神话
是那泼猴踢翻八卦炉时
九重天坠落的火种
兜率宫丹火倾泻三千里
炼就这赤焰纹身的山峦
看!凌霄殿的琉璃瓦
熔成七彩的浪
玉皇的冕旒散落成峰
王母的金钗划出沟壑
七仙女的胭脂盒打翻
绛紫 橙红 鹅黄
在祁连山脚下泼墨
把河西走廊染成仙缎
那大圣的毫毛一吹
十万天兵化作砾岩
雷公的电锤哑了火
风伯的布袋漏出斑斓
如今我们漫步丹霞
每一步都踩着神话
云端的战火早已冷却
只留下大地的调色盘
在夕照里轻轻摇晃
恍若老君拾起残丹
要问这绝色何处来
且看那猴子
在云端眨眼
黄土地
十万亩阳光在砾石上烙下印痕,
祁连山的雪水,
正用最慢的速度,
穿过骆驼刺的血管。
沙粒在陶罐里,
背诵汉唐的月光。
那个牧羊人弯腰时,
捡起半枚生锈的箭镞,
突然听见,
霍去病的马嘶,
卡在敦煌的喉间。
那些被风揉皱的褶皱里,
藏着一部未写完的边塞诗。
每粒黄土,
都是干涸的动词,
等待某个黄昏,
被驼铃重新,
押上韵脚。
烽燧蹲成沉默的标点,
而芨芨草用根系,
缝补大地的裂帛。
当夕阳把最后一块铜钱,
投进焉支山的储钱罐,
整条河西走廊,
都听见,
泥土深处,
种子在数,
王朝更替的铜板。
在河西走廊
祁连山的雪水熬煮三百年月光
铜铃在浪纹里翻身时
整个河西走廊的沙粒都开始诵经
河东人磨镰刀割开雾霭
河西的新麦突然弓起脊背
把朝霞顶成露珠的形状
牦牛绒在毡衣夹层里长出根须
风干的锅盔越来越轻
渐渐飘成方言的标本
羊皮筏运来的沙枣花
正在父亲脊背上
拓印驼铃的版画
扁都口的雷声突然卡住
红柳根系里涌出的汉代屯歌
把晚霞震出细密的裂纹
石窟飞天使劲擦拭烽燧
石磨盘转着转着
就吐出带麦芒的姓氏
晾晒场上的秦腔残谱突然立起
褶皱里爬出的骆驼客
用酒囊接住下坠的夕阳
芨芨草正在编新的阳关三叠
老树下的白发人一开口
山楂就落满了夯土墙的缺口
雨后的小山村
青石板咽下最后一粒水珠,
瓦檐还在滴答地数着,
被阳光赦免的云。
磨盘边,几只麻雀,
啄食着散落的时辰。
晒衣绳上,花布衫,
突然轻轻晃了晃——
是山风翻过了竹篱笆,
还是去年走丢的蝴蝶,
在晾晒它的薄翼?
炊烟从烟囱里,
抽出一缕淡淡的蓝。
而整个下午,
木门吱呀吱呀地,
把寂静,
推得更远。
星光
春天来了
叶子暖了
脱掉高帽和鞋,说
日子难过
阴阳头,捶打腰眼,说
日子难熬啊
抱在一起,躺着
交换一丝一丝的疏软和体温
头抵着头
手搂着腰
苦啊累呀
清凉的星光
撒在土坯房
照大悲伤,也照小幸福
作者简介: 沈富民,男,笔名:绿荫、临松一剑、毓秀临松,甘肃民乐县人;是一个闲暇之余在书海文摘里静观修心勤于笔耕的文字耕耘者。希望能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情画意。善于独立思考人生,在文字中徜徉美好,喜欢以笔画心,用笔尖书写人生感悟、记录人间万象;以字传情,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讴歌真善美。以阳光的心态,优雅的情怀,浪漫的笔锋,用一颗诚挚的心,通过文字来传达表现情与景,将人间真情流露;力求语言摆脱传统的概念思惟,冷峻温暖,朴实质朴,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于无声处中传递人间大爱真情,打造一块精品文学的净土。自幼喜爱诗歌,酷爱历史和传统文化,擅长散文随笔和现代诗歌。多年来在省市县报刊及多个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各类散文、诗歌及新闻通讯1500多篇(首)500多万字。获省市县各类文学奖及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征文活动奖励数次。出版散文集《流金岁月》《故土 • 故园 • 故人》《毓秀临松文选》《在时光岁月里漫步》《逝去岁月是首歌 》。
(作者邮箱:gsmlsfm@163.com 电话:13629369697 微信:MLNWSFM338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