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 尚新联 (西安)
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理念恰似穿透发展迷雾的璀璨星辰,划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夜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苍穹中熠熠生辉——其光芒不仅照亮了中国的绿色转型之路,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久共鸣,深刻重塑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轨迹。
彼时,中国经济正以惊人速度崛起,但生态环境的“欠账”日益凸显:一些地方为追求GDP增速,不惜以矿山滥采、污水直排为代价,短期繁荣的背后,是山林褪色、河流呜咽的生态创伤。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趋势,深刻剖析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绝非发展的“对立面”,而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财富,更是孕育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宝藏。这一论断,为迷茫中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兼顾生态与效益的新方向。
“两山”理念的内涵层层递进、辩证统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划出生态保护的底线,警示不可为短期利益透支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清新空气、洁净水源、多样生物,皆是可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绿色资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则指明科学路径:通过创新模式让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当时代的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两山”理念犹如一把解码“生态与经济”关系的金钥匙:既破解了“保护与发展对立”的传统困局,又为中国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其生命力在实践中持续绽放。面对“双碳”目标,各地探索出生态与能源转型的融合之路:甘肃敦煌的光伏矩阵,板上年发电量超30亿千瓦时,板下牧草种植让沙化土地重焕生机,成为“荒滩变宝库”的典范;内蒙古风电场通过划定禁牧区、优化风机布局,既守护了草原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又让清洁能源产业撑起当地经济半壁江山,生动诠释“绿色就是财富”。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两山”理念的实践更显温度。三江源国家公园用智能化监测系统为雪豹、藏羚羊编织“保护网”,云南亚洲象北移途中“人象和谐”的画面刷屏全网,这些案例印证着“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功能。而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同样精彩:福建武夷山依托生物多样性打造生态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村落人均年收入增长近三成,让“守护自然”与“富裕生活”画上等号。
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从余村的“试验田”长成覆盖全国的“生态林”,无数案例勾勒出转型图景。余村的蜕变堪称标杆:关停矿山、水泥厂后,先以山林复绿、溪流整治修复生态基底,再挖掘竹编非遗、农耕文化,开发“竹海研学+古法造纸体验”线路,创新“碳积分兑换景区服务”模式,形成“生态保护—文化赋能—产业增值”闭环,实现从“卖石头”到“卖价值”的跨越,村民收入增长近十倍;塞罕坝三代人接力,让荒原变林海,不仅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更带动森林旅游、苗木产业年创产值超10亿元;南通关停长江沿岸“散乱污”企业,修复湿地岸线,江风海韵间兴起的康养旅游,让百姓在栈道漫步、候鸟观赏中共享生态红利。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地生根,生态保护红线筑牢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成效显著。数据见证变迁: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16.55%升至2022年的24.0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6.5%,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升至94.5%,美丽中国的画卷正以更生动的笔触铺展。
“两山”理念的价值不止于中国,更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当前,全球正遭遇气候变化引发极端灾害、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资源短缺制约发展的复合型生态危机,中国以实践分享经验:与肯尼亚合作的“万村通”光伏项目,为偏远村庄送去清洁能源,更培训200余名当地技术人员,形成“建设—运维—本土化”的可持续模式;与老挝联合修复湄公河流域红树林,三年间面积增长12%,既筑牢海啸防线,又带动生态渔业,让沿岸村民年收入平均增加300美元。正如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所言:“‘两山’理念抓住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本质联系,中国的实践是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重要范本。”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节点,“两山”理念不仅是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更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关键引领作用。面对“增长与可持续”的全球难题,其蕴含的“生态优先、绿色惠民”智慧,为发展中国家避免“先破坏后治理”提供范式,也为发达国家优化生态治理带来启示。
未来,中国将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纽带,与世界共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从跨国碳汇交易到“光伏+生态修复”合作,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科研到绿色技术转移,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动力。这束源自中国的绿色光芒,终将照亮全球可持续发展征程,引领全人类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