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萨街头那一顿最难忘的晚餐
——刘玉清科长请我吃火锅
作者/杨维勇
审核/雷学刚
总编/李淑林

1992年深秋,青藏线的气候已进入冬季,严寒风雪骤起。为圆满完成年度各项保障任务,青藏兵站部司政后组织联合工作组,上线了解基层部队建设情况,重点协调汽车部队执行进藏运输任务。工作组在拉萨大站住了约一个月时间。白天大家在兵站车场扬起的滚滚尘烟里穿梭,在卸货仓库弥漫的机油与尘土气息中奔忙。高原的日子被缺氧和严寒拉得格外漫长,生活单调而枯燥。偶尔一场露天电影算是奢侈的文化大餐,节假日与礼拜天有任务时也要加班。唯有汽车部队卸完重负返程,才有短暂的喘息之机,那样大家便瞅机会上街逛逛,看看拉萨古城宛如异国的盛景。

仿佛是一个周六的傍晚,寒星还未钉上墨蓝天幕,司令部运输科刘玉清科长裹着军大衣,踩着满地枯叶找到我,眉梢带着他惯有的爽朗笑意:“兄弟,走!今天得空,咱上街转转去——找个地方吃火锅!”听闻“火锅”二字,心头像被炭火猛地一烫,一股暖流驱散了四肢百骸的寒意,我几乎是跳起来应道:“好!”他抬手重重拍下我的肩,棉军大衣扑簌簌震落几缕霜尘,那掌心传来的力道带着高原汉子特有的粗犷与温热,瞬间融开了怕冷的关节。

暮色渐浓,拉萨街头华灯初上。我们并肩而行,凛冽的高原风扑打着厚实的棉军大衣,刮得满街的川味火锅招牌“哗哗”作响。九十年代初的拉萨,四川人的火锅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映入眼帘的是满街的火锅广告,布达拉宫不远处的一条马路被称为“火锅一条街”。听说,四川人每年从这苦寒之地的拉萨赚走上亿元,从那阵势和规模看,收益一定不菲。那腾腾的热气与麻辣鲜香,成了日光城拉萨上最诱人的味道。

我和刘科长沿着布满火锅店的街道,一边走,一边兴致勃勃地挑选着,走了两三家,总不甚满意,微微摇头便又迈开步子前行。刘科长是1975年从陕北红色圣地踏上高原的汉子,长得很精干,中等身材,脸色白净,文质彬彬,说话和蔼,成天乐呵呵的,办事严谨认真,待人十分友好。我俩走着走着,最终停在第四家火锅店门前。他眯眼端详着店内暖黄的光晕与鼎沸的人声,终于颔首:“嗯,就这儿!”推门时他侧身让我先进,棉袖蹭过我手背的刹那,一股战友间无需言明的照拂悄然熨帖心口。

橙黄灯光下,他拍掉肩头的霜尘,笑容依旧爽利——此刻谁能想到,这个笑纹舒展的人,正掌管着青藏兵站部汽车部队进藏运输的千钧重担:任务下达、计划协调、组织指挥,他像一枚铆钉,常年把自己楔在风雪弥漫的青藏线上。那些被他和科里同事们反复实践、试点、总结,最终获得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并推广的正规化出车经验在全军转发,那荣誉正是车轮碾过千里青藏线时最坚实的辙印。他把最宝贵而旺盛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了这条“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动脉。

鸳鸯锅端了上来,我们特意点上现宰的新鲜鸡块在红白翻滚的汤底里沉浮。我笨拙地学着刘科长的样子调蘸料:鲜红的辣椒油、浓香的蒜泥、碧绿的香菜末,再淋上透亮的芝麻香油。他看着我手忙脚乱,眼睛笑成了月牙,那笑声爽朗,如同他谈起高原运输线时的铿锵:“咋样?这味道,能顶半斤青稞酒!”滚烫的鸡肉裹挟着辛香油料入口,一股强劲的热流瞬间穿透肺腑,仿佛连日奔波的寒气和深入骨髓的疲惫,被这口滚烫的江湖滋味狠狠冲散。他隔着蒸腾白雾望向我,眼底映着跳动的炉火:“兄弟,好好吃,吃了这火锅,晚上睡觉也暖和。”

羊肉片、毛肚在红汤里激烈地翻滚,如同我们汽车连队疾驰在风雪线上的车轮;土豆与豆腐在白汤中温柔沉浮,又似兵站车场里那些默默无言的坚守。锅里汤沸着,锅外话也暖着。他聊起车队翻越唐古拉山口时遭遇“白毛风”的惊险,谈起推行的“正规化”如何让冰雪路上的抛锚率锐减,车辆事故减少,承运物资无差损,言语间有指挥若定的沉稳,更有对一线官兵们深切的体恤。说到动情处,他忽然伸筷从锅中捞起一串毛肚,放到我碗里,说吃毛肚放在锅里筷子七上八下搅一下捞起来吃才新鲜,煮的时间一长就老了,不好吃了,还不时给我夹菜。他的举动,让寒夜里的我喉头蓦地一哽。窗外寒风呼啸,可这喧腾鼎沸的火锅,蒸腾着我们难得的轻松与舒展,将高原的冷硬暂时融成了一锅温情的汤水。他乐哈哈的坦诚与热情,比那铜炉里的炭火更灼热地熨帖着人心。这顿火锅,我连续换了三次料碗,差不多吃了半斤香油,是记忆中最香的一顿火锅。吃完火锅,乘着暖意,我们又回到兵站招待所,那一夜睡得十分香甜。

后来,刘科长调往总后汽车训练场,又辗转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青岛干部训练基地。高原的朔风似乎已远,可高原在他身体里刻下的印记却固执地显露出来——久居苦寒之地淬炼出的筋骨,反而难以适应内地温软舒适的气候,辗转难眠成了他归途初期的困扰。每每闻之,心头总不免掠过一丝牵挂与疼惜。好在,时间这位无声的良医终是起了作用,坚韧刚毅的他,终是慢慢适应了平原醉氧的气候。

然而,记忆深处,那个深秋寒夜,红汤翻腾的火锅,蘸料扑鼻的浓香,连同刘科长眯眼而笑、拍落霜尘的身影,始终温热如初。那火锅烧开的何止是汤水?它煨暖的更是寒夜里两颗漂泊的心——在那片连氧气都吝啬的土地上,正是这些粗朴滚烫的人间烟火,支撑起比巍巍昆仑山更坚挺的伟岸身躯。

火锅终会凉,人事终有别。但那个在单调高原岁月里拍着我肩膀喊“兄弟”,把爽朗笑声融进拉萨寒夜的身影,连同那锅喧腾着战友深情的红白滋味,早已将彼此的名字,用滚烫的暖意,深深凿刻在生命的岩层之上——任凭岁月风沙漫卷,此情长暖,历久如新。那高原铸就的战友情谊,如同红汤沸雪,其暖其坚,足以慰平生,给我永恒而温暖如春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
杨维勇,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22载军旅生涯,上校军街。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喜欢体育、音乐、书法、写作。其在军、地撰写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文艺、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人民军队报、质量服务报、科技鑫报、大西北网等刊物。


审核雷学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