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宁城东门里张氏家族概况
张泽武 编辑整理
本支张氏家族为永宁城东门里张玉良家族。
本支张氏家族世居永宁城东门里,在东大街路南。世传与北寨张氏为同宗,另有支系迁居下峪镇龙门店。永宁城东门里张氏繁衍代数无考,现有张氏后裔100余人。北寨张氏后裔现有28户,110余人。张氏后裔分布于北寨、王范(3户)、王西(1户)、以及下峪镇龙门店等处。
现年83岁的张建民讲述,自大清乾隆年间,张家开始在永宁县城东大街经商,传到张建民曾祖父张廷昌时,他善于经商,生意越做越大,商铺开至王范街。
清朝中期,张廷昌于永宁县城西购置了四十亩竹园,此地位于今洛宁县的邮政局北侧。彼时,张廷昌在王范从事商业活动,生意颇为兴隆,每日能盈利一个元宝。
张廷昌颇具经商才能,发家致富之后,在永宁城东门内购置东院、西院两处宅院。其中东院即张家大院,拥有六间临街门面房,院落为三进格局,设有一座过厅、三座东厢房十余间。东院客厅内悬挂着数面匾额,东院南部则为车马院。此外,张家还购置了几十亩土地,在永宁县城北大堰沟口,便有一块面积达十余亩的土地。
在通往王范的官道北侧有两座高大的碑楼。据张氏后裔追忆,张氏家族这两通高大的碑楼树立于官道旁,是记述张氏先人生平事迹的路碑(懿行碑、神道碑)。碑楼正北是张家的四十亩竹园。张家的四十亩竹园就是现在新城东花坛洛宁县邮政局以北到永宁制药厂,京宁路以东所在的区域。张家碑楼的位置就在现在新城兴宁中路北侧邮政大楼南侧的位置。
在民国中期,社会动荡,匪患频仍,洛宁城先后数次被土匪攻破。张家的二公子张鸿熹先后被土匪两次绑票,每次张家赎人都是三布袋(每布袋装120斤粮食)银元,布袋口满得都绑不住口。张家的掌柜大公子张鸿基,经此劫难,大病不起,英年早逝。张家遭受两次灭顶之灾,家业逐渐萧条。
张廷昌有两子,张鸿基、张鸿熹。张鸿基传一子张有义。张鸿熹传三子张友仁、张友乐、张友山。张友仁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张漫慈。
张友仁有一子六女,次女张祺,女婿林兆基,归国华侨,1950年为中国驻印度外交大使。回国后 ,在哈尔滨大学任党委书记,精通俄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在外交部工作多年。1950年土改后,张家11口人,人口多,生活困难,每月林兆基给张家寄300元钱,接济家人,度过危机。
张鸿熹育有三个女儿,他的小女儿嫁给了王范镇东大街香房李家的李克勤。李克勤曾是蒋介石的亲信,1949年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后来出任国民政府“国家安全局”局长。
张氏家族现存有匾额两块,其中一块保存较好 ;另一块中间大字完好,上面小字被砍去。据张家后裔讲,在文革中,张家人害怕被批斗,认为是四旧,为了避祸自保,悄悄把上面小字毁掉了。
家族人物:
张漫慈(1919年-1948年),名友仁,字漫慈,洛宁老城东大街人。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
1933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曾在上海举行个人美展。1940年曾在开封、洛阳举行画展,作品多为国画爱好者购之。张寡言好静,画风融汇中西画法于一炉。采取各家之长,笔墨精炼,别具风格。
张漫慈曾在河南私立济汴中学,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多年。因几经变乱,遗作多被损失,现存两帧,一帧存张氏后人张玉良处,一帧存韦万儒家(王西村)。
张氏匾额

“端方正直”匾额
该匾额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军需官、代理洛宁县长林晋琦,为张氏先祖张文焕老先生三周年纪念所题。称赞张老先生为人正直处事公正端方。
送匾人为洛宁乡绅及众亲友:曹振铎、王龙汉、韩丙禄、李长荣、曹生荣、任汉功、谢占魁、张绍俊、杨百禄、李品三、 王海畴、赵惠亭、杨绍震、赵荣光、張学义、王西藩、焦克恭、贾凤祥、程道南、刘克勤、张鹏都、杏花园、田瑞菴共23人。

永宁城东门里张氏家族匾额
上款:
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军需官代理洛宁县长林①为
大德望文焕张老先生三周纪念
中间:
端方正直
中间上方偏右为一方大印阳文为:洛宁县县长之印。
中间下方:
曹振铎 王龙汉 韩丙禄 李长荣 曹生荣 任汉功 谢占魁 张绍俊
杨百禄 李品三 王海畴 赵惠亭 杨绍震 赵荣光 張学义 王西藩
焦克恭 贾凤祥 程道南 刘克勤 张鹏都 杏花园 田瑞菴
仝鞠躬
下款: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谷旦






注释:
【洛宁县长林】:查《洛宁县志》是指洛宁县县长林晋琦。
张氏祖茔
张氏祖茔原在高庄村北涧河西岸,后来迁到老城北坡上,张家后裔在张氏祖茔树有墓碑,其地位置在东关石婆庙西北200米处。

张氏祖茔迁茔碑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