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有所寄乃成诗
路边
当《秋月》的旋律从古筝上漫出,委婉中带着伤感飘散。我问朋友:“你能猜出这首歌词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吗?”朋友说:“是个多情公子吧。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也许柔弱的心坎里还挂着个更柔弱的‘她’。有爱却不敢说,只能空对秋月唱。”我说这个作者不仅能提篮挑担,而且能上马杀敌。他身躯伟岸,手如簸箕,能率领几十人的队伍冲进上千人的敌阵,杀得对方闻风丧胆。朋友听得目瞪口呆:“这反差也太大了吧。他是谁?”我说:“他就是周济!”
周济是诗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诗人。在中国诗词史上,特别是清代诗词史上,有他一个很重要的席位。
周济的诗词贡献第一当然是他的诗词,他的诗词写作起码有两千多首。周济于嘉庆十年考中进士,在这之前,他就写了一千多首诗词。后来他在《介存斋诗自序》里说,当时“人颇谓之能诗”。宜兴是中国诗词高地,清代较有影响的三个词派,第一个便是以宜兴诗词群体人为代表,并且以宜兴地名为词派名,叫阳羡词派(另两个分别是浙西和常州)。在这样的高地,人们都说周济的诗写得好,可见一定不错。当时他对诗词的钻研,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先喜白居易,后来宋、金、元、明诸家,无所不涉。在考举人和进士期间,周济走出宜兴开始接触外界。当他把自己的诗词作品拿给包世臣看时,包世臣说“子之诗质美而未学心,怪焉?”周济猛然省悟,回来尽弃原学,并把写下的诗全部烧了。后来的诗词,不仅仅是上了一个档次。所以谭献的《清词一千首》(即《箧中词》)一下子就收了周济的十首词。
“质美而未学心”,大约就是今天所说的为了艺术而艺术之类的作品。看似美,却没有灵魂。杜甫的《三吏三别》能成为千古名作,就是因为它有鲜明的倾向,反映了时代的现实和呼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周济诗词大约有六百七十多首,其中诗五百五十多首,词一百二十五首,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是其主流。譬如他的《皂河书事》,饱受水灾的村民,只能烹煮马齿草度日,官家巡乡,不是来救济,而是告诫皇法威严,不得造反。他的《新乐府》诗被视为是当时官府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周济的诗词贡献第二是他的理论,周济认为,诗词不是公子哥儿的玩物,不是风花雪月的镜子。诗词有作者的思想寄托,诗词也有历史的担当。诗词应当“意内言外,变风骚人”,正所谓情有所寄乃成诗。他说:“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陈维崧虽也提过诗词史观,但没有形成一套理论。清代中期,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四伏。高唱康乾盛世雅音的浙西词派诗词风格已不能胜任时代的重担。常州派以邹袛谟和董以宁开山,到张惠言、张翰风兄弟成大家,诗词观尚不明晰。张家兄弟的《宛邻词选》问世后,周济认为有必要申述自己的主张了,于是耗费数年编纂《词辨》。在这里,周济集中表现了自己的诗词史观,从而树起了常州词派的旗帜,他也因此成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奠基者。周济后来又编辑了《宋四家词选》,民国词曲大师吴瞿庵在他的《词学通论》一书中说:“介存周子,标赵宋为四家,合诸宗于一轨,其壮气毅力,有非同时哲匠可并者。”
《词辨》和《宋四家词选》问世,旋即风行,影响广大,以致常州词派后直至民国的一百多年里,中国诗词流派界,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太阳。而对于周济的词,清代名家谭献评论说:“精密纯正,与茗柯把臂入林。”茗柯是张惠言的号,意思是可与张惠言相提并论,赞佩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