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戏
路边
宜兴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经济富裕文化昌盛带来戏剧也也自然兴旺,所以戏班林立,票社风行,剧作家辈出。明末吴炳是临川吴江戏剧的集大成者,早年与阮大铖相埒,其作品《绿牡丹》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他如邵灿、季世儒、蒋原佐、万树、陈贞禧、陈维嵋、周济等,亦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盛誉。清代周奎大、蒋义郎等将滩簧唱到常州并授徒发展,开常锡文戏即后之锡剧一脉。民国时,票社有宜兴协和会、丁山紫砂班、张渚艺林社、和桥和声社等,戏班如钱梅魁、小阿荆、老全福、老太婆等更是不胜枚举。全县全年戏班演出,不下千场。共和国初,宜兴戏剧活动更为活跃。据1956年成立县锡剧团统计,各乡镇业余剧团有796个。
今年七十五岁的宜兴文化局广告公司退休员工郑宏熹说,过去演戏的单位叫戏班,现在叫剧团,剧团演员受人尊敬待遇不菲,叫人民艺术家,但戏班演员却为人鄙视。宜兴谚语是“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最苦是戏子,生死难入家族谱。”旧社会人有上、中、下三九二十七个等级,下九等是:一巫二娼三神四流梆,五剃头六吹手七戏郎,八叫花来九卖糖。演员排第七,仅比叫花子高一等,但叫花子卖糖佬没说不能入家谱。
戏班犹如一艘船,造船不易,行船更不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戏班有规矩,演员有习俗。戏班的第一规矩是敬戏神拜祖师,否则便被视为欺师灭祖。这在其他行业也一样,树有根水有源,没有师傅,虽然自学成才技艺高超,也会不被行业认可。宜兴戏剧种类多,戏神也就各不相同,譬如京戏拜唐明皇,曲艺拜周庄王 ,道情拜张果老,滩簧拜老狼。老狼是二十八星宿南方之冀宿,相传他会在演员梦中教戏路。戏班后台供有戏神,每天开演前,班主都要带领全员上香祭拜,祈求戏路顺利,财源广进,戏神生日则要大祭。
新年第一场戏叫开台戏,如果隔年就接到初一戏单,则大吉大利。开台戏要加演开台礼《跳灵官》,一丑行头戴乌纱穿官服,手持”恭贺新禧”或其他吉祥语长条,独角跳跃舞蹈,增加演出喜气。正戏也要演吉祥戏,象《杀惜》《斩马谡》《哭祖庙》等就不能演。一年最后一场叫封箱戏,宜兴有腊月十二后腊祭封箱习俗,封箱戏一般演《六国封相》,其后将道具装进戏箱并贴上“封箱大吉”字条。封箱后,演员可以辞班,戏班可以招人,中途是不许的。小型戏班也有歇夏的,即暑天也停半个月,演员可以乘这时进出。
过去戏班唱堂会的机会也多,即到官绅富户府上唱戏。江湖戏班为行会村社唱戏,更是主业,这时就要加演跳加官和早三折。跳加官是全体演员上台背对观众站立,有一人扮演周礼百官之长的天官,带纱帽穿红蟒持象笏向前舞蹈,另有检场手持锦卷站在一旁。音乐骤停天官收舞,象笏左指检场。检场锦卷下垂成条,一字“天官赐福”,一字“万福来朝”。同时向台下高喊:“某某老爷某某太太加官”,“某某公子某某小姐加官”“某某会长加官”“某某图董加官”等,被加官的就是出钱请戏班的。主家则在台下派人托盘端了银洋打赏,戏班小生跪接,班主高唱“某某赏大洋若干”,随即台下鞭炮燃响,台上锣鼓喧天,众演员转身面对观众鞠躬致谢。早三折是三折敬神小戏,在跳加官后,在正戏前。跳加官只第一天演,早三折要天天演,而且有祠庙的便早上在祠庙里演,不管台下有没有观众。最后一场戏则要演《龙凤呈祥》,如遇新戏台,还要举行破台仪式。在早期滩簧时代,每到一地则开场剧目要唱《约郎》,压场剧目要唱《借红沙》。
平素戏班成员说话不能带“伞”,“伞”“散”同音,戏班不能散,下雨撑伞叫打雨盖。“梦”也不能说,“梦”“孟”同音,优孟是春秋时老祖,要避讳。后台不能走棋不能看书,“走”有散之嫌,戏班有时会打擂比艺唱对台戏,所以也忌说“书”,“书”即是“输”也。演员不得游春不得拿乔闹场,游春指调戏妇女。表演不得带醉上场,不能看乐队,看乐队是对乐队不满。出现忘词什么的,退场后要赶紧到神前谢罪。化妆要小丑为先,后台休息,生坐二衣箱,旦坐大衣箱,净坐盔箱,丑可随便。戏角服饰兵器,特别是神仙帝皇角色所用,不得乱动,以示敬畏。尤其是道具用娃娃,叫喜宝,要放在大衣箱最上层,不能有误。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