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老师的文章从理论溯源切入,系统考察西方女权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思想激荡,剖析其破除封建"四权"压迫的历史功绩。针对当代部分实践脱离文化根基的倾向,提出以"文化自觉"重构本土女权话语,强调在民族精神本质与全球理论对话中确立主体性。研究旨在揭示:真正的女性解放必须扎根于自身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土壤。
历史回响与精神自觉
——中国女权主义的双重变奏
文/常智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的核心尺度。”“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论证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为全球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核心命题,强调妇女地位是检验社会进步的“精确指标”。
“女权主义”这一概念诞生于西方工业化浪潮汹涌的十九世纪,其初衷是打破传统封建枷锁对女性的重重禁锢,为女性争取教育、经济与政治权利。当这股思想潮流传入中国,它所激荡起的并非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涟漪,而是一场深刻冲击着数千年沉重压迫的灵魂激荡。回望历史长河,中国女性确曾背负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座沉重大山的压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封建伦理如无形的锁链,将女性牢牢束缚在从属与依附的狭小空间之中。近代以降,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无疑如一道刺破黑暗的光芒。它推动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向前迈进,冲击着那些顽固的旧有藩篱,唤醒女性沉睡的自我意识。改革开放后,更多元的西方理论涌来,为中国女性提供了审视自身地位的新视角和新话语。
然而,人类文明的演进往往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轨迹。在积极汲取西方理念的同时,一种值得警惕的“矫枉过正”现象也悄然滋生。某些女权表达渐渐滑向极端,疏离了本地土壤,陷入一种虚妄的“精神热昏”之中。她们在反抗历史重负时,却似乎却忘记了脚下坚实的土地——民族文化的根脉:厚德载物的母性精神。某些激烈对抗的姿态不仅撕裂着社会肌理,也模糊了女性解放的真正航向。
真正的中国女权主义,其深刻力量恰恰植根于脚下的土地与民族精神之中。正如王亚南教授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揭示,中国女性解放的实践探索甚至早于西方理论的传入——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区妇女的“放足”与投身革命,便是本土自发的觉醒与抗争。当代知识女性更需在全球化浪潮中把握定力,在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性”中站稳根基。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文化自觉”在此刻尤为重要——清醒认识自身传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排外。唯有如此,才能以开放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精华,丰富自身精神世界,锻造出刚柔并济、独立自信的现代人格魅力。
当代中国女性正在以多元实践书写新的历史篇章。我们看到她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挥洒汗水,在科技攻关的前沿阵地中智慧闪耀,在社区治理的细微处贡献心力。这些行动超越了性别身份的单一标签,她们既是优秀传统的守护者,又是现代价值的积极创造者。她们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展现出东方智慧,在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担当的交融里,实践着一种更富韧性的中国式解放之路。这并非对西方路径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本土的创造与升华。
女权主义在中国,从来不应是西方理论的复刻品。它是一场需要在历史回响中校准航向,在民族精神中汲取定力,在时代大潮中保持清醒的伟大实践。唯有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深刻理解这片土地上女性的历史际遇与现实奋斗,同时以开放包容之心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女性才能避免眩晕与失衡,真正走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既彰显个体尊严又贡献集体力量的解放之路。目前,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女权的本土实践与未来出路
当女权主义的理论光芒映照中国现实的土壤时,中国女性以独特的生活智慧和坚韧的生命力,书写着超越抽象概念的生动篇章。她们并非西方理论的复读机,而是在柴米油盐、职场拼搏、社会参与中,演绎着具有东方底蕴的解放叙事。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组建合作社,指尖翻飞的不只是刺绣丝线,更是经济自主的密码;都市白领在科技创新中勇闯“无人区”,实验室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数据模型,更是性别天花板的裂缝。这种实践智慧,正是费孝通所言“从土里长出”的文明自觉——无需激烈对抗的姿态,却在日常耕耘中重塑着性别权力的肌理。这种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以下特征。
(1)历史基因的现代激活:中国女性的韧性传承性绵延不断。这种历史的精神基因是厚德载物。中国当代女性以女权主义的文化参照糸,审视中国妇女解放之路,把自尊、自爱、自強、自立之根深植于民族精神的厚土:
(2)家国同构的担当:从南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豪情,到抗战时期妇救会的烽火巾帼,中国女性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这种集体情怀非但不是枷锁,反而成为突破个体局限的精神杠杆。
(3)柔韧中求变通的智慧:传统社会中的“贤内助”角色,在现代转化为家庭与事业的动态平衡术。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长期高于世界平均,却在承担主要育儿责任的同时,创造了全球最高的女性企业家比例(占企业家总数30%),这种“扛鼎之力”彰显着东方特有的生存韧性。
(4)道德资本的创造性转化: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教育自觉,今天演化为对子女教育的极致投入。北师大研究显示,母亲教育水平每提高1年,子女未来收入提高9.2%。这种代际投资正在悄然改变社会阶层流动的密码。
二、矫枉过正的现代性眩晕及其疗愈
当西方激进女权遭遇消费主义狂潮,某些异化现象值得警惕:
(1)符号化抗争的陷阱:社交媒体上“厌男”“不婚不育”的标签狂欢,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情绪宣泄。某平台调查显示,23%的女性用户曾因极端言论产生现实社交障碍。
(2)精致利己主义的蔓延:部分都市女性将“自我实现”异化为物质攀比,某奢侈品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护肤品市场,但女性抑郁症发病率十年间上升47%。
(3)文化根脉的自我割裂:有高校女权社团要求取消《女诫》课程,却对波伏娃《第二性》奉为圭臬。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恰如钱穆所警醒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此乃一种文化自戕”。
三、在文明对话中重塑主体性:新女性精神的构建路径
中国知识女性需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中开辟新格局:
(1)自我精神修养维度:坚持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纳西方现代女性文明研究的先进成果,并把它“中国化”。
(2)建立互敬互爱的家庭关系:在贯彻落实《反家暴法》法中,发挥社区妇联机构调节的作用,建立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恩爱的新秩序。
(3)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新秩序: :走出女主内男主外的模式,创建一种男女平等团结互爱,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秩序。
具体治理现代化的女性方案:
(1)政策层面需激活“她经济”的治理价值:广东推出“妈妈岗”专属就业政策后,女性劳动参与率提升12%,同时降低企业用工成本17%
(2)文化治理应重视女性作为文明传承者的角色:云南白族扎染技艺通过母女相承模式,带动3.8万妇女脱贫,非遗活化成功率超传统工坊200%
(3)社会组织建设要释放女性柔性治理优势:上海某社区女性议事厅推动电梯加装工程,协商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40%
四、走向美美与共的精神成年礼
真正的女性解放从不是对男性的战争,而是与自身传统的创造性和解。当00后女孩穿着汉服在图书馆研读波伏娃,当女航天员王亚平从太空带回“摘星星的妈妈”的浪漫,当基层女支书用直播带货激活千年古村落——这些鲜活实践正在书写女权主义的中国注脚。
中国女性需要一场“精神成年礼”:既要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文化自信,也要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开放胸襟。在守护“家”的温度中拓展“国”的格局,于平衡“阴”的柔韧中释放“阳”的创造,最终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点亮既属于女性也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星座。这条路或许没有西方女权运动的惊涛拍岸,却有着长江黄河般的深沉力量——在兼容并蓄中奔向辽阔,于润物无声处改换山河。
五、中国女权主义的实践智慧与未来坐标
当历史的指针划过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女性正站在文明对话的十字路口。她们手中握着两把钥匙:一把是千年文明淬炼的生存智慧,一把是现代性赋予的理性锋芒。解锁未来的密码,既不在于对西方理论的顶礼膜拜,也不在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在于如社会学家金耀基所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古老根脉上嫁接新枝,让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完成基因重组。
这种重组是失衡中的重构:治愈现代性眩晕的东方药方。消费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合流,正在制造新型精神困境:
(1)关系异化的代价:某婚恋平台数据显示,35岁以下都市女性“恐婚”比例达68%,但同期心理咨询中“孤独感”诉求增长240%。当“独立”被异化为原子化生存,传统人际伦理中的情感支持系统正在崩塌。
(2)身体政治的迷途:医美App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女性人均使用6.2个美颜滤镜,“精灵耳”“直角肩”等手术量三年翻三番。当身体成为资本规训的战场,庄周“形全精复”的生命哲学被抛入遗忘深渊。
(3)文化失语的焦虑:高校调研显示78%女大学生能详述波伏娃理论,但仅12%了解班昭《女诫》的历史语境。这种知识结构的倾斜,恰如哲学家张岱年警示的“文化主体性的慢性流失”。
治愈之道正在传统智慧中显现:
云南傣锦传承人玉儿甩的实践颇具启示:她将“男耕女织”的古训转化为现代合作社模式——男性负责原料种植,女性主导设计销售。既保留“各司其职”的和谐智慧,又通过电商平台将织锦售价提升15倍。这种创新让村寨离婚率下降至全县平均的1/3,印证了《周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当代价值。
六、治理现代化的女性方案,在制度设计中注入母性智慧
中国女性解放的深层突破,需依托制度创新与治理智慧的协同:
| 治理维度 | 传统基因 | 现代困境 | 创新实践 |
| 经济赋权 | “桑间濮上”的生产协作 | 职场性别歧视 | 浙江“妈妈工厂”弹性工作制:产值提升30%,员工流失率降60% |
| 政治参与 | “乡约民规”的协商传统 | 决策层性别失衡 | 四川成都女性议事厅:社区改造方案通过率提升45% |
| 文化传承| “母教为天下之本”的教化观 | 家风建设弱化 | 广东“智慧外婆”工程:老年女性数字化培训带动家庭教育升级 |
政策创新的破局点:
(1)激活“她经济”的治理价值:深圳“育儿工时银行”制度允许弹性存储育儿时间,转换为企业年金或养老积分
(2)重构家庭政策坐标系:上海长宁区试点“家庭友好型企业认证”,获认证企业税收减免达15%
(3)建设性别友好的城市空间:雄安新区规划中女性厕位比达1:2.5,公共场所哺乳室覆盖率达90%
七、走向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构建:中国女权主义的终极使命
中国女权主义的终极使命是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锻造。在时间维度完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1)将“孟母三迁”的教育执着,转化为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制度保障
(2)将“织杼劳心”的生产智慧,升华为对数字时代劳动价值的重新定义
(3)将“妻贤夫祸少”的治家古训,创新为现代家庭的情感治理艺术
在空间维度展开文明对话的新范式: 当敦煌研究院女修复师用纳米技术复活唐代壁画时,她们手中的不仅是喷枪与试剂,更是东方“格物致知”精神与西方实证科学的握手。这种“各美其美”的协作,恰是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生动注脚——在自知基础上对话,在对话中超越自我。
八、当代中国女性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三重自觉:
(1)历史自觉:读懂缠足布上的血泪与苏区女红军的绑腿,理解解放不是断裂而是接续
(2)文化自觉:在《女诫》的规训与波伏娃的宣言间,找到“执两用中”的智慧
(3)文明自觉:将江南绣娘的劈线绝技转化为量子计算的精密,让黄土高原的信天遥对接卫星通信的频波
当00后女孩穿着改良汉服走进联合国气候峰会,当女航天员在太空舱种植水稻,当深山绣娘用AR技术复活《璇玑图》——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正编织着中国女性解放的新图谱。这不是西方式的权利宣言书,而是东方的“乾坤再造工程”:在守护“家”的伦理温度中拓展“国”的发展维度,在平衡“阴”的涵养之力中释放“阳”的创造之光。
这条路没有激进运动的硝烟弥漫,却有“润物细无声”的文明伟力。正如长江在夔门转折时的磅礴——看似回旋曲折,实则积蓄着奔向大海的不可阻挡之势。当亿万中国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精神锚点,她们终将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刻下既属于女性也属于全人类的星座——那是五千年智慧与未来对话的光芒,是古老土地长出的崭新黎明。
作家简介
常智奇,陕西武功人。研究员,文学硕士、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曾任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延河》杂志主编。有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专著《整体论美学观纲要》《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等九部,两部散文集,在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500多篇论文、评论文章,多次获奖,有小说、诗歌、电视连续剧、翻译小说公开发表,曾代表中国作家协会接待外国作家代表团多次,2011年代表中国作家出访美国,在洛杉矶发表专题讲演(后在美国和中国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