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时光静静流淌,浸润着一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太阳庙农场一师四团。它的前身,是原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犹如一首雄浑的史诗,开篇于1969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代的号角吹响,来自北京、天津、浙江、上海等地的知青,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热血,告别熟悉的家乡,奔赴这片未知的沙漠腹地。同时,还有现役军人、退伍老兵、民航干部及原农场职工,他们组成了一支无畏的队伍,决心向沙漠开战,向荒滩要地 。
春天,黄风肆虐,沙尘漫天,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冬天,西北风呼啸而过,严寒似要将一切冻结。但他们没有退缩,平沙丘时,一锹锹铲起希望,让起伏的沙丘渐渐化为平整的土地;建良田时,汗水滴落在沙砾间,孕育着丰收的憧憬;挖水渠时,双手磨出老茧、血泡,只为让生命之水源源不断地滋润这片土地;搞基建时,简陋的工具,繁重的劳作,却筑起了生活的根基 。
一栋栋建筑在他们手中拔地而起,有似“窑洞”的机运连机库,那是守护生产物资的坚固堡垒,12个拱形库,总长48米,见证着机械维修与运输的繁忙;有供销社,承载着生活的琐碎与温暖;有招待所,迎接着往来的旅人;有粮站,储存着一年的希望 。
场部旧址,那三进门布局、砖木结构的建筑,在岁月中静静伫立,前两排办公室里曾有过无数次的规划与讨论,最后一排礼堂,承载着会议、演出,那是精神的盛宴。如今,它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兵团历史的见证者 。
兵团时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战士们在劳动之余,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家乡的故事,哼唱着熟悉的歌谣,那些旋律,穿透风沙,慰藉着思乡的心。宣传队的演出,是枯燥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激昂的歌声、灵动的舞蹈,传递着乐观与坚韧 。
后来,1975年,兵团转制为国营农场,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但兵团人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
漫步在太阳庙农场,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号子声、欢笑声,那些兵团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岁月,虽已远去,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续写奋斗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