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医师节”新气象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岐黄之术,非独医人之技,实载华夏哲学之奥。国重其道,自2018年始,将每年8月19定为“中国医师节”,以彰医者之功。8月11日,港九医林贤达会集中环大会堂,论道授经,共话传承。笔者恭逢其盛,遂以本草入联,试解岐黄之奥、医家之魂。

岐黄以“调其本,治其根”为至高准则,以“惠民济世”为不变之心,此道业经融入四海华族之文化基因。兹撰本草联佐证:
疗愁根,使君仁/八角/随/良达;
倒毒伞,防己实/三元/答/苦消。
上联,“疗愁根”之要。“使君仁”象征仁爱之心。“随”者,“白石脂”之别称,有涩肠止血、固脱之效。
下联,“倒毒伞”之法。“防己实”暗喻疗效确凿。“答”者,“赤小豆”之别称,有攻坚破积,消肿之能。

岐黄之道统摄宇宙规律、人伦秩序、自然法则与文化传承,然病症万变,标本交错,唯有“辨证施治”方能固守健康之基。正如本草对联所云:
掌参/加德/关苍术;
人信/叩仁/顾健康。
上联“掌参”言医者望闻问切之术,“加德”明医德为先之理,“关苍术”喻诊疗需审慎周全;下联“人信”显医患互信之要,“叩仁”彰医者仁心之诚,“顾健康”喻诊疗终极目标。“参”(cān,探究)与“术”(shù,医术)转品妙用,道尽“术以载德,德以促术”之因果互变。
观乎自然之理,草木皆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的11096个方剂,至今仍有深用之值,其科学内涵与文化底蕴,早已超越地域,普适寰宇。古人云“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古今一脉,今之医者践行不辍。诚如本草规则重字对联所咏:
桂皮/益智/灵脂块;
甘草/灵脂/益智仁。
上联“桂皮(名词)/益智(名词)/灵脂块(名词+后缀)”与下联“甘草(名词)/灵脂(名词)/益智仁(名词+后缀)”,词性、结构严谨,形成“名词+名词+“名词+后缀”的工整对仗。从修辞学看,“灵脂”“益智”在上下联重复出现,符合对联之规。

岐黃之要,贵在法天地,调阴阳。剂型有别,思路各异,却殊途同归。“使君仁”“防己实”二语,业经阐释“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之严谨与精要。本草对联亦有阐释:
汤版/当归/利窍;
药茶/管仲/扶筋。
“汤版”“药茶”分述剂型之变,“当归”“管仲”各明调理之法,“利窍”“扶筋”同指疗愈之效。十二字间,尽展岐黄因病施治,因时制宜的灵活智慧。岐黄之要,犹海之深,纵穷年累月亦难尽探,故医者当以“活到老,学到老”自勉。
治病如解结,其知道者,惟善用调和之术。对此真谛,香港岭南医药学会会长王冠明博士尤有洞见,其诗云:
白衣秉志济苍生,妙手回春百病平。
八载仁心承大爱,万家康乐颂精诚。
悬壶岂惧征途险,抗疫尤彰砥柱情。
喜看杏林丰硕果,岐黄薪火永传鸣。
王冠明博士
从医学社会学视角观之,岐黃的文化身份与全球价值,已在160多个国家获得不同程度之认同。“中国医师节”之设,既承古訓,更開新局。香江背倚神州,面向四海,愿杏林春暖常在,岐黃薪火长传,让华夏哲思,泽被寰宇。
写于2025年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