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周至
文/素色
周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这里物华天宝、腹中锦绣。是一个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又起思念的地方。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仅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盩厔(周至)是一个历史悠久、山水环绕的地方。沿秦岭北麓细数,周至有大大小小很多峪口,人称“九口十八峪”。较大的有耿峪、田峪,黑水峪、骆峪等,较小的有韩峪、熨斗峪、虎峪等,这些峪口风貌各异,沿途风光引人入胜。不少峪口有发源于秦岭深处的溪水蜿蜒而下,因而河流密布,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又因处于秦岭北麓,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6%,空气中负氧离子达70%。有黑河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还有可以和江南水乡媲美的西北最长、最美的沙沙河水街以及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园,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周至的婉约清丽,会让你眼前一亮,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江南画片,重新审视你对西北黄土地的印象。

走进周至的春天,你会邂逅一棵千年玉兰,若恰逢它的花期,隔着老远便会闻到花香,站在它身旁,你定会举头疑问,千年光阴里,它如何踽踽独行至今?炎夏,去太白山上避暑吧,看山顶的皑皑积雪、冰川奇石,膜拜这座耸立于地表之上的神奇山脉;深秋的老县城是藏在秦岭山里的“香格里拉”,美不胜收;说不定还可以躲在大石头背后观看气质高贵的大白鹭,在不经意间发现上蹿下跳的金丝猴;如果你运气够好的话,也许还能瞄一眼笨拙可爱的野生大熊猫的背影呢。周至的绚丽是大自然绝美的配色,会圆了你对高山的敬仰,对自然界无限的期待和向往。
周至不仅风景宜人,而且物产丰饶。夏季,金黄的麦浪在南风的吹拂下唱完一曲欢快的歌谣后很快被磨成面粉,经过一双灵巧手的侍弄,在热乎的锅灶里一通翻腾,筷子一挑,劲道的让你瞬间张大嘴巴,伸出舌头,不然会“呲溜”一下掉落在地。深秋,一株株玉米秆在田里短暂地怀念一下自己的满堂儿孙,然后化作一缕缕农家灶里青烟挥手作别大地。满山的柿子挂在枝头,和红彤彤的彩霞浑然一体,伸手采摘,取的似乎是一块绣着“柿柿如意”图案的彩锦。听老人们讲,以前很多村种植过水稻,也曾有稻米飘香的南国景象,就连稻田里生长的“水葫芦”,老人们都能描述的真真切切。
南山更是宝藏地,有话说“秦岭无闲草”。父亲曾告诉我,在仙游寺左侧的半坡梁上,能寻到“一支箭”的踪迹,那是医治蛇咬伤的关键药材。山里,“五味子”、“覆盆子”“野葡萄”等很多种药材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水果”。而今,山下家家户户种植的猕猴桃更是蜚声海外,翠香、徐香等品种细嫩多汁,清香鲜美,酸甜宜人,营养极为丰富。周至这方厚土肥沃且善良,你种什么,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走入周至,你能吃上憨实的翠峰托托;能被一碗弥漫着芹菜香的浆水面扯住衣角;还会让冒着热气的粉蒸肉馋的直咽口水;酷暑难耐的夏日晌午若是遇见搅团和鱼鱼,你得把它们捧在手心,一口接着一口,荒废半晌时间还觉得不过瘾。周至的美味小吃,吃一次你会惦记一辈子。
在周至人朴实勇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内秀低调的心。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我们常去的楼观台不光是看到的说经台、炼丹炉、上善池以及那棵历经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银杏树,而是一处闪着思想辉光的盛壤。走进普通的农家,随便一个人都能随口诵出 “上善如水”、“天之道,利而不害”等之类的句子;走进稍稍大些的饭店都有一些“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类的字画在墙上以警示、励志或借鉴。几千年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刻在一辈辈周至人的骨子里。

我们多少次吟诵、甚至作为爱情箴言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是诗人白居易任周至县令时和朋友去仙游寺游玩时所作《长恨歌》中的神来之笔。历史就像仙游寺脚下的黑河水,昼夜不停,却又日日不同。因修建金盆水库搬建了仙游寺,仙游寺还在,诗人却早已远去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留给周至的文脉是永远不会湮灭的。
有的地方风景是人,而有的地方人就是那风景。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儒的思想家、周至哲学家李颙,是周至人的骄傲。他提倡讲学,为关中学者推崇,主张要读有用之书,学以致用,注重实行,是明清之际很有影响的大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似一束束亮光,点燃了无数人的思想火花。
周至还是曾经的交通要道及战略要地。古时,由于秦岭山脉的阻隔,由陕入巴蜀极其困难,所以诗仙李白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因距离古城长安不远,位于西骆峪的傥骆古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傥骆古道北为周至骆峪,南接陕西洋县傥水河谷,故称为傥骆古道。它是关中地区前往巴蜀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七条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唐朝时德宗、僖宗避难,都走的傥骆道,唐德宗的大女儿唐安公主,就在傥骆道行进路上因病去世的。位于周至厚畛子的老县城,曾经是清道光年间设立的佛坪厅所在地,也是傥骆古道经过的地方。
少时玩耍,我曾在黑水峪的山洞里、河滩沙子里,捡拾过不少锈迹斑斑的箭矢、铜钱等古旧小物件。不远处的黄巢峪,相传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誓师之地,至今存在的代王庙、黄巢洞、跃马石等遗迹。傥骆古道出发地的西骆峪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传说轩辕黄帝的第三子骆明,受封于骆国,骆明的儿子鲧又在骆国生子禹。由于禹治理洪水有功,故舜把天子位禅让于禹,禹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也称夏禹。在骆峪河出山口一带,还留有古骆国遗址及国君骆明、鲧和禹的美丽传说。
深入周至,你可以前往西骆峪触摸三国时期留着余温的历史散片,寻找如玉般遗落在碧草丛中的往事;也可以在黄巢峪的清涧流水中感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磅礴气势;要么站在马召南塬古战场上从斑驳的光阴缝隙中想象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拼死绝杀;也可以在黑水峪的演乐洞前凭吊纵横天下七年之久的闯王高迎祥。回眸凝视,周至的土地承载过多少苦难,周至人就遭受过多少艰辛,但善良质朴的周至人也能在一切安稳后静享恬淡怡然。

陕西素有“金周至、银户县”之说,但不知何故,周至却是陕西唯一一个不通高速、不通铁路的县。这也是制约周至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但不久,一条从西安南到法门寺的轻轨线路将在周至设立三个站区,周至会很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曾经的车马很慢,我的乡愁落满了画屏。南山下家中灶火初燃的安妥,母亲做的一碗浆水面,家门口那条蜿蜒的环山路,河畔盛开的石竹花,成了多少夜晚梦里的回望。而今,我期待着以“千里在俄顷、山花拂面香”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扑进家乡的怀抱,一句句熟悉而亲切的“娃,回来咧”的问候会瞬间抚平乡愁,在“嗯,我回来咧”不曾改变的乡音回应中和家乡血肉相通。
老了一定要回周至,我常这样想。在南山脚下盖三间瓦房,门前栽树,院里种花。春日里看山桃红花满上头,秋天爬上山坡看层林尽染;夏夜黄昏,在山风的清凉中,邀三两个好友喝茶聊天;冬日里,起炉生火,在暖意融融中温酒读书。在家乡诗意的生活里,感受亲情友情、感受日出日落,感受四季轮回,看春夏秋冬,各自成景。
天地人和,每一寸日光都会滋养南山上的草木,每一条小溪都会流入心河,每一串脚印都会化成黄土的肌肤。以手抵心,将所有关于幸福、关于美好的词语写满祝愿,给周至、给我周至的父老乡亲,期望家乡展开的日月山河里前所未有的时和岁稔、富足安乐。
作者素色,女,陕西周至人,供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理事、会员,发表作品有散文《历史间隙金陵城》《天涯明月》、长篇小说《孽殇》等,散文集《不是每朵花开都能遇见》等。其中长篇小说《孽殇》获得第八届湖北省产(行)业文艺楚天文学二等奖,散文集《不是每朵花开都能遇见》获得湖北省楚天文学奖。散文《女人花》获得全国第七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