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农机校:镌刻在岁月里的青春恋曲
作者:刘连成
在 2023 年深秋的一个静谧之夜,双辽农场招待所的房间宛如一座时光宝盒,灯火熠熠生辉。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李洪沛,正与双辽农场场志主编刘连成、副主编袁洪勤,一同沉浸在往昔的回忆长河中,缓缓讲述着双辽农场农机校的动人篇章。谈及那段岁月,老人的眼眸中闪烁着光芒,言语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
回溯到 1958 年,春风轻拂,双辽农场的土路扬起希望的烟尘。新砌的青砖教室,白灰的气息尚未散尽,窗台上学员们从家中带来的野花,吐露着芬芳,在泥土与花香的交织中,吉林省农业厅批准创办的双辽农场农业机械化学校,迎来了一群怀揣憧憬的青春身影。
教室里的齿轮梦吟
开学典礼那天,阳光透过糊纸的木窗,宛如金色的丝线,洒落在讲台上双辽农场办公室主任梁汉书藏青色的中山装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他的声音,带着北方人独有的醇厚与深沉,仿若洪钟般响彻教室:“你们,是农场的铁牛种子,日后定要让这片黑土地,绽放别样的光彩。”彼时,黑板上“农业机械原理”几个粉笔字,在阳光映照下,散发着知识的魅力。
刘祖业老师讲拖拉机构造时,总爱带着零件模型,宛如一位神秘的魔术师。他轻轻拆下斯大林 80 号的齿轮,在掌心灵巧地转动,语重心长地说道:“这物件可比老黄牛厉害得多,但咱们得摸透它的脾性。”
郝替老师的数学课,总在清晨奏响。窗外麻雀叽叽喳喳,似在为知识的乐章伴唱。他手持粉笔,在黑板上认真演算着犁铧角度,严肃地讲解:“差一分,翻地就深一寸,油耗便得多三成。”
而青春靓丽的朱老师,教授语文时,常让大家书写《我的拖拉机梦》。李桂娟的作文里,“铁牛在稻田里写诗”的妙句,恰似她辫梢那抹灵动的红绸带,字迹娟秀,满溢着少女的浪漫。
半年文化课如白驹过隙。结业那天,孙振友站长将学员们领到农机站。棚里,黑头黑脸的斯大林 80 号静静卧着,金属外壳上残留的去年泥点,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孙站长踩着轮胎攀上车,用力拍着方向盘高呼:“从今日起,这便是你们的课本!”王伦德,那个总爱把衬衫下摆扎进裤腰的热血青年,第一个高高举手,眼中满是跃跃欲试。当他握住方向盘,发动机的轰鸣声骤然响起,紧张的他差点从驾驶座上惊跳起来,引得众人笑声如铃,在农机站上空回荡。
实践课的艰辛,远超想象。三伏盛夏,学员们如无畏的勇士,钻到拖拉机底更换零件,机油与汗水交织,刺痛双眼;隆冬腊月,他们又似坚毅的行者,拆开冻住的水箱,手触碰到金属的瞬间,如遭针砭。有个从城里来的学员不堪重负,半夜悄然卷铺离去,王伦德发现时,只在枕头下寻得半本未读完的《拖拉机驾驶手册》。他轻轻收起手册,低声自语:“这活儿,唯有真心疼惜土地之人,方能坚守。”
铁牛旁的青涩恋歌
李树春第一次留意到李桂娟,是在修理五铧犁之时。她踮起脚尖,努力扳正卡榫,辫子垂落在沾满油污的工作服上,宛如一幅质朴的画。他走上前,默默帮她按住犁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她的手背,刹那间,两人仿若被电流击中,触电般迅速缩回手。“谢……谢谢。”她的脸颊瞬间绯红,恰似熟透的西红柿,娇羞动人。
此后,他们常被分在一组保养机器。他擦拭发动机,她便适时递上抹布;她拧不动螺丝,他接过扳手,温柔说道:“你歇着,我来。”有次检修直至月上中天,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李树春从口袋里小心翼翼摸出一块硬糖,那是他省了三天口粮票换来的珍贵甜蜜。糖纸在月光下闪烁着梦幻银光,李桂娟含在嘴里,甜蜜之意自舌尖缓缓蔓延至心底,抬头之际,正撞上他那满含深情、亮晶晶的眼眸。
王伦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始终默默守护这份美好,从不道破。身为班长,他总是以身作则,把最累最重的活儿揽在自己身上。有次拖拉机深陷泥坑,他毫不犹豫带头跳进没膝的泥浆,如激昂的鼓手,喊着响亮号子指挥大家:“一、二、三!”泥浆溅满他的脸庞,他只是随意一抹,继续呼喊,直至铁牛在轰鸣声中奋力爬上地面。当晚,李树春悄悄对李桂娟说:“班长就像头老黄牛,默默奉献。”
时光流转,由于开拖拉机这活太辛苦,退学的人渐多,两个班 150 人,最终仅剩下 31 人。他们如同紧密缠绕的绳索,团结一心。冬日,在暖棚里钻研修理技术;夏天,跟着拖拉机奔赴田间。李桂娟,这位坚韧的女子,是女生中最能吃苦的代表。手掌磨出厚厚的茧子,她只是用布简单缠上,便又投入练习。有次发动机漏油,她如专注的工匠,趴在地上修理了半个钟头,钻出时满脸油污,唯有牙齿洁白醒目,让人既敬佩又忍俊不禁。
稻浪里的岁月诗行
1960 年盛夏,在毕业证书到手的那一刻,31个人整齐站在农机站前,留下珍贵合影。王伦德站在中间,胸前别着学校奖励的钢笔,熠熠生辉;李树春和李桂娟站在后排,肩膀不经意间轻轻挨着,似有千言万语在无声传递;隋凤珍、丁叔珍两位女生梳着相同的辫子,手中紧攥着崭新的工作证,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照片里的那台斯大林 80 号拖拉机,宛如他们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静静见证着这一时刻。
分配到拖拉机队那天,站长孙振友郑重地将钥匙交到王伦德手中,语重心长地叮嘱:“记住,机器需精心保养,土地要用心疼惜。”王伦德接过钥匙,手心的汗水将金属濡湿。当他发动拖拉机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整个大地随之震颤,五铧犁切开土地的声音,在他耳中,胜似世间最动人的乐章。
后来,李树春和李桂娟喜结连理,新房就安在拖拉机站旁。他们的嫁妆里,那本磨破边角的《农机手册》,承载着两人共同学习的美好回忆,是他们爱情与梦想的见证。多年过后,有次儿子好奇询问:“爸妈,你们年轻时最浪漫的事是啥?”李树春微笑着指向窗外的拖拉机,深情地说:“就是和你妈一起,让这铁牛在地里书写浪漫诗篇。”
王伦德后来担任一分场场长,却依旧钟情于农机站,时常前往。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那张珍贵的老照片,上面31个学员的名字,都用红笔醒目地标出。有次新职工好奇发问:“王场长,您当年学农机艰难吗?”他目光凝视照片,坚定地回答:“难,但一切都值得。你瞧如今这万亩稻田,皆是当年那台老拖拉机开垦出来的辉煌。”
2000 年的夏天,李桂娟领着孙子漫步在绿油油的农场稻田边。无人机在稻田上空轻盈穿梭,如灵动的精灵,机翼划过的声音,恰似蜂群振翅。孙子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作业轨迹欢呼:“奶奶,这可比您说的铁牛厉害多啦!”李桂娟微笑着眺望那片绿色稻浪,恍惚间,仿佛看到远处几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她当年的同学——王伦德、李洪沛、赵广山、李树春,他们相互搀扶着,正朝这边深情张望。
几位老人并肩站在田埂之上,凝望着一望无垠的稻田,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宛如盛开的花朵。王伦德的声音微微发颤:“当年咱们翻第一块地时,谁能料到今日这般景象?”李树春笑着回应:“但这稻花的香气,和当年咱们亲手种下时一模一样。”李洪沛轻轻拔起一株稻秧,置于手心,阳光穿透稻苗,清晰地映照出里面的纹路,恰似他们走过的悠悠岁月,蜿蜒却又充满意义。
远处的农机站早已焕然一新,窗户的玻璃反射着蓝天白云,闪耀着现代的光芒。但在老人们的记忆深处,那间青砖教室永远灯火通明,黑板上“农业机械化”的粉笔字永远清晰可见,窗外拖拉机的轰鸣声永远回荡耳畔。而他们31个人,永远是那群迎着朝阳,立志让黑土地孕育希望的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