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乌蒙山遗址走笔
文丨李东升(贵州)
因从事党史征集研究工作,我曾追随先辈们长征依稀的履痕,采访过众多地方。在沪定桥边等候后续车辆时,井冈山朋友打开手机屏幕对我说:你们省委宣传部长卢雍正在山东旅游推介会上说:“提到毕节,作为川滇黔交界的革命老区,是长征八大历史事件之一‘转战乌蒙山’的发生地。”这也是一场和“飞夺泸定桥”齐名的战斗呀!
一语催醒梦中人。史诗和画卷,有时候不仅仅在远方,也在你的眼前。为深入解读这段历史,我进入了乌蒙山腹地。
1936年初,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挺进黔西北,创建了以毕节为中心的川滇黔边红色苏区。1936年2月底在撤退出毕节的战略转移中,又以赫章为中心,展开了一场迂回曲折的转战,军史上称乌蒙山回旋战。
当年的乌蒙山区,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山高谷险,给养困难;在敌六个纵队二十余万重兵“围追堵截”下,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巧妙地机动回旋,行踪不定地穿插于敌重兵间隙之间。在出其不意地给敌人打击之际,又宛如矫龙,敏捷地在敌重兵包围的狭窄空间突出,踏上了北上之途。
对乌蒙山回旋战,众多军史学家评论说,是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典型战例,与四渡赤水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处。
难怪,三个方面军会师之后,毛泽东在保安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会晤时,曾十分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八十年后,国家领导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一代伟人毛泽东,国家领导人,均高度肯定了“转战乌蒙山”——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这不是熠熠生辉的红色名片么!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字的纪念碑)
踏进了曾经烽火连天的乌蒙山腹地,在乌蒙山回旋战的主战场桃园大垭口,瞻仰那蓝天白云下,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廖汉生副委员长题词的哲庄坝战斗纪念碑时,会让人內心产生强烈的震撼,急切地要去梳理历史,追寻那远去了的枪声……
古老的哲庄坝,是乌蒙山深处的一个小乡镇。南北走向的重重大山,宽容地在这里留下了一块坝子,一条泉水叮咚的小河,供人们在崇山峻岭中集居、耕作、繁衍。
遥远的大秦帝国,为经略西南,修筑了五尺道。古道的走向,经宜宾而达曲靖,勾通了滇蜀之间的联系。古道在哲庄坝贯穿而过,沿古道形成了小街、集镇。五尺道在明代演变为为茶马古道,同样是云贵川三省间的一条主要通道。
在哲庄坝周边,从3月初开始,红二、六军团巳进行了约半月的迂回行动。目的是巧妙回避强敌,保存二万余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在一定区域内粉碎敌人包围,跳出包围圈。
但是,从妈姑转向西北角云南彝良,然后向东面镇雄推进,再向西南方向机动,在这一段艰险的大迂回中,红二、六军团还是没能跳出敌人包围。反之,随着敌人几路纵队的调兵遣将,可供部队运动的空间逐步缩小。3月10日以来与敌人频繁接触,仅两天中,两军团均不同程度地与敌发生战斗。其时,部队的行动范围,仅限于安耳洞、财神堂一带方园不足15平方公里的地域。多年征战的锤炼,使红二、六军团的将领们敏锐地感到随时有被狼群包围、继而扑噬的危险。
这时从情报得知:敌纵队司令万耀煌将率13师抵达哲庄坝,汇合已达镇雄的99、54、47三师在东南面堵截进攻。后有追兵,前有阻击,敌合围在即,如不歼其一部、撕破敌人口子,部队将面临更险恶的处境。贺龙根据情报,决定歼敌于行进之间,设伏哲庄坝,袭击万耀煌。
命令下达后的3月11日夜晩,贺龙率二军团4师、6师分两路轻装前进,越过巴溜,赶至三锅庄、大丫口设伏,主要战斗地点选定桃园大垭口。
从地形角度来审视,也不得不折服这是一个理想的伏击之地。哲庄坝古驿道有岔道从桃园通赫章、妈姑。出哲庄坝后爬上一段十来里的蜿蜒山路,便到了桃园大垭口。桃园大垭口地处黄家营盘与桃园大山夹峙的槽谷,此处北扼哲庄坝,南阻桃园下山道,地势居高临下而险要。旧时从垭口往北进入哲庄坝,要经四公里多的毛脚落沟。这段路地质割切较大,形成陡峭的山谷,谷中渊涧幽深,乱石嶙峋,丛林茂密。其间的羊肠小道,时而在密林中隐藏,时而在巨石中迂回,时而又在河流的石块上断续。
3月12日9时许,当敌十三师长蛇般蠕动着的队伍出现了。中间指挥机关来到桃园大垭口时,密集的枪声骤然响起,无数枪口冒出了火舌,红军从西侧制高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发起攻击,将正在行进的敌十三师拦腰截断。突袭中将十三师夏鼎新旅压返桃园,潘祖信旅被赶下毛脚落沟,迫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指挥完全失灵。枪声骤然响起的刹那间,惊恐跃立的战马将纵队司令万耀煌甩下马背,随着红军攻击的迫近,副官慌忙帮他换上马伕服装,混杂在溃兵之中逃至桃园大庙,设立了临时指挥所,命夏旅死守桃园小垭口阻击红军。被赶下毛脚落沟潘旅,在红6师的打击下又被截为两截,近一个团兵力在毛脚落沟被全歼。
据直接参战的红军战士曾竹先回忆:战斗一打响,天又下着雨,路很滑,中央军像潮水一样溃退。敌人穿着胶鞋,一跑一跤,满身是泥。有的脱去胶鞋打着赤脚跑,狼狈不堪。有一部跑下毛脚落沟,四面被围,全部缴械。
当时被敌人拉去当挑夫的汪济和、孙树清多年以后回忆说:红军从大垭口、二等坡突然出现,中央军吓得像鸭子一样乱叫乱跑,骑在马上的被打下马,顺路跑的被打下坡来,背包、箱子、枪支等丢得满山都是。在慌乱中,万耀煌险些被红军抓着。
哲庄坝战斗,毙伤敌人近千,俘敌200余人,缴获重机枪7挺,长短枪700余支,辎重弹药300余担。取得了乌蒙山回旋战中一次重大胜利,为红二、六军团冲出敌军的重围、北上抗日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艰苦激烈的战斗,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必然有悲壮的付出。后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用他的一条胳膊述说出这种难以想象的悲壮……
对敌人第一次短促打击后,红18团又继续追歼溃逃之敌。在阵地上,团长成本兴(后改成钧)站起来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突然,余秋里发现逃到对面山坡上的敌人已部署完毕,正准备着向我方阵地射击。他敏捷地高喊一声“危险!”,随着不顾一切地站起来,一把将成团长拉倒在地。就在余秋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间,敌阵地一排子弹射来,击中了余秋里的左臂。他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又继续指挥围歼被包围之敌。激战进行中,敌99师等部从镇雄赶来增援万耀煌部队,指挥部命令18团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要阻击敌人让主力撤退,就必须强占高地,就在成本兴、余秋里带领部队冲上山顶时,敌人一梭子机枪子弹打了过来,子弹偏偏又打在余秋里那负伤的左臂上,喷涌的鲜血顿时染红了衣衫。余秋里低头一看,打断的骨头白茬已穿出皮肉,还有两根筋露在外面,微微颤动着。卫生员只能为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并用绷带把左臂挂在脖子上。面对潮水般冲上来的敌人,巳负重伤的余秋里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与成团长继续指挥战斗到黄昏。在当时的条件下,红军每天都要打仗和行军,根本没有时间对余秋里进行治疗,更不用说动手术了。
他回忆说:“我负伤不久,伤口就开始发炎腐烂,痛得厉害。为了止痛,只能把受伤的左臂浸到冷水里泡一泡,或者用湿毛巾敷在受伤的左臂上。过草地时,有一段时间没有换药。医生来检查伤口,打开纱布一看,伤口已经腐烂生蛆,医生用镊子将蛆一个一个夹出来,再用盐水洗清了伤口。”其实这时候,整条臂膀已发黑萎缩。但由于无医无药,只得重新换上新绷带,让他躺在担架上,抬着继续前进……
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徽县,医生见他伤势越来越重,左手五指已肿胀坏死,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就会危及生命。卫生部长侯政决定亲自为余秋里实施手术,当时正好打了一个胜仗,缴获了一批医疗器械、消毒棉和纱布。
令人失望的是,这批医疗器械里,偏偏没有锯骨头的锯子。战士们好不容易从两个地方的农户家里,找到锯条与锯架时,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锯条长而锯架短。于是又截断了锯条,重新凿眼而安上,总算凑合成了一把锯子。手术时,侯政用缴来的镇痛剂(麻药)先给余秋里注射,由于镇静剂(麻药)全是外文,不知该药的使用剂量标准,只得揣摩着用。一针打下去,余秋里就昏迷过去了。侯政先刮掉余秋里臂上的腐肉,再用那把自制小锯锯断其坏死的胳膊,清洗创口包扎后,又忙着抢救失去知觉的余秋里。经过抢救,余秋里才缓缓苏醒过来。
一条独臂,还不足以代表那一代人悲壮的牺牲,无私的付出!仅能代表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去追求信仰、信念,追求一个理想的世界的诞生;为此,他们忍受着人类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挑战着生存的禁区,生命的极限,攀越前人所未能攀越的精神高峰,迈步一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他们脚下的长征之路,正是人类推动历史,向着文明迈进的载重之路。
追寻着这条路,走进乌蒙山腹地,走进赫章;乌蒙山腹地,有太多的红色历史沉淀,有太多的红色遗址,无一不刻录着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征战,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
再次瞻仰哲庄坝战斗纪念碑,这庄严的建塑,用雄壮的身躯,在蓝天中铭刻下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果戈理有句名言:“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是的,在磅礴逶迤的乌蒙山深处,它在叙说着民族信仰,叙说着国家的来路,共产党的初衷……
【作者简介】:
李东升,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报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地记者、中国党史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毕节市作协副主席。 李东升与罗建明创作的长篇小说《乌蒙礴》,2010年经中央宣部“重大题材办”审阅后,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贵州省“乌江文学奖”。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诞辰,李东升再度创作了长篇小说《转战乌蒙》。 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阅后,贵州省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军分区列为国防教育、红色传统教育读本,省委组织部推荐参加第六届“全国党员培训优秀读物”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