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青峦叠嶂
第一章 碾房相遇
---
1
暴雨来得毫无征兆。
宋振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眯眼望向远处——青龙桥塌了。浑浊的山洪卷着断木碎石轰隆而下,桥墩早没了踪影,只剩下几根断裂的桥桩孤零零地戳在河心。他暗骂一声,转身往山坡上跑,泥浆在解放鞋底下“咯吱”作响。
“喂!那边——”
女人的声音被雷声劈碎。他猛地回头,山道拐弯处,一个瘦削的身影正踉跄着往这边跑,身后是倾泻而下的泥石流。
宋振山没多想,拔腿冲过去。
---
2
田杏枝的左脚卡在了树根里。
她咬着牙,手指抠进泥地,指甲缝里渗出血丝。泥水已经漫到膝盖,再耽搁一会儿,整条腿怕是都要被冲走。她抬头,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逆着雨幕奔来,蓝布衫被风扯得猎猎作响。
“别动!”男人吼了一声,扑跪在她身边,双手抓住那截树根,猛地一掀。
田杏枝只觉得脚踝一松,整个人已经被拽了起来。他的手掌粗糙温热,像块烙铁钳着她的胳膊。
“能走吗?”他问。
她试着踩地,脚踝却传来钻心的疼。“不行……”
男人没说话,直接弯腰把她扛上肩头。田杏枝眼前一黑,鼻尖撞上他湿透的后背,混合着汗味和雨水的气息灌进肺里。
“抓紧!”
他迈开步子往高处跑,泥浆在脚下飞溅。田杏枝死死揪住他的衣领,耳边是呼啸的风雨和他沉重的喘息。
---
3
碾房是废弃的,屋顶漏雨,墙角堆着发霉的麦秸。
宋振山踹开摇摇欲坠的木门,冷风卷着雨丝灌进来。他小心翼翼地把田杏枝放在麦秸堆上,摸出火柴点亮了墙角的煤油灯。
昏黄的光晕里,他终于看清了她的脸——
十七八岁的年纪,皮肤被山里的日头晒得微黑,眉毛浓得像墨笔描过,眼睛却亮得惊人。此刻她正咬着嘴唇,手指死死按着左腿上一道狰狞的伤口,血水混着雨水往下淌。
“石头划的?”他蹲下来。
田杏枝点头,额头上一层细密的冷汗。
宋振山从挎包里翻出条还算干净的毛巾,又摸出半瓶烧酒。“忍着点。”
酒淋上去的瞬间,田杏枝浑身一颤,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宋振山动作很快,撕开毛巾扎紧伤口,又扯了根布条固定。
“你是知青?”她突然问。
他抬头,正对上她的眼睛——黑得纯粹,像山里的夜。
“嗯,红星公社的。”
“田家沟的。”她简短地说,伸手去摸颈间的红绳,似乎想确认什么。
宋振山这才注意到她脖子上挂着半枚铜钱,边缘磨得发亮,在油灯下泛着古旧的光。
---
4
外面的雨更大了,屋顶的漏洞像开了闸,水帘直接砸在泥地上。
田杏枝试着动了动腿,疼得“嘶”了一声。宋振山从麦秸堆里扒拉出几根还算干燥的,拢成一堆,又摸出火柴点燃。
火苗窜起来的时候,他看见她颈间的铜钱晃了一下,暗光里隐约可见“通宝”二字,边缘的齿纹却不像寻常铜钱,反倒像被刻意锉过的。
“你这铜钱……”他话没说完,碾房的门突然被狂风拍开。
一道闪电劈下,照亮了门外站着的人影——
老支书披着蓑衣,手里的马灯晃得人眼花。
“宋知青?”他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转,最后落在田杏枝的腿上。“哟,这不是田老蔫家的闺女吗?”
田杏枝的手指悄悄攥紧了那半枚铜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