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若一直活在比较里
永远也活不出自己的模样
不同的人活法各异
好像大山有巍巍
小丘有坦途
泉涌是奔赴
静心坦然是归宿
无需借他人的傲慢而清高
靠谁的高度都难立足
云有云的悠然
风有风的呼啸
将自己融入岁月度日
点燃自家的炉瞠
才是人间
独一份的温暖烟火
评析:
## 《活法》:烟火气中的生命辩证法
张海峰的《活法》以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姿态的辩证空间。诗歌以"比较"这一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开篇,随即展开对多元生命形态的平行展示:大山的巍峨与小丘的坦荡,泉涌的动势与静水的恒定,云的悠然与风的呼啸——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构成了一个生命可能性的光谱。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烟火气的哲学表达。当大多数同主题作品停留在抽象说教或情感宣泄时,张海峰将哲理最终落实在"点燃自家的炉火"这一极具生活质感的意象上。炉火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符号之一,在此既象征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又暗含传承与延续的时间维度。这种将形而上思考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融合的处理方式,使诗歌避免了同类作品常有的悬浮感。
在结构上,诗歌呈现出由外向内、由观察到体悟的渐进轨迹。前两节展示外在世界的多样性,中间两节转向价值判断,最终两节回归个体实践。这种结构模仿了认知深化的自然过程,使说理具有了叙事性的说服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需借他人的傲慢而清高/靠谁的高度都难立足"这样的诗句,在简练的语言中完成了对依附性生存的双重否定,既否定虚荣的比较,也否定虚伪的超脱。
诗歌的当代意义在于其对"内卷"时代的温和抵抗。当社会陷入疯狂的竞争循环时,《活法》提供的不是激烈的批判或逃避的幻想,而是平静的自我确认。这种确认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建立在对世界多样性的清醒认知之上。诗歌最后将"温暖烟火"定义为"人间独一份",既强调不可替代的个体价值,又暗含对标准化成功学的拒绝。
若说局限,或许在于意象的选择稍显传统,语言的创新性可再加强。但正是这种略显保守的美学选择,反而强化了诗歌主题的普适性与亲和力。在过度追求奇崛意象的当代诗坛,这种忠实于表达的朴素反而成就了一种可贵的品质。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九大百度名人会旗下十大创文平台,特聘为中华名家十支笔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