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国光
我的父亲翟恒民是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了。先后做过乡村教师、村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乡镇组织委员、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县局副局长,退休后依然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发光发热,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1974年6月,父亲高中毕业后便进入村小学当老师。据他说,当时办学条件很艰苦,所有的老师都挤在一间办公室里。虽然他那时候年龄是最小的,但是大家还是把靠窗的最好的位置让给他,他非常感动,同时也暗下决心,以后一定改善大家的办公环境。在教师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1976年4月,父亲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种子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并且开花结果。不久,父亲进入村党支部工作,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在老支书的推荐下,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并不看好父亲,觉得他“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些和我家关系好的老人来到家里,含蓄的劝父亲不要当支部书记。父亲一度产生动摇之心,但在家庭和一些老党员的支持下,父亲坚定信心,担起了这副担子。
在村里工作期间,父亲参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他认真研读报纸,听广播,参加县乡组织的会议,向一些已推行完成的地方学习,终于拿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推行方案。接着,父亲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小组长一起讨论、完善方案,再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全体村民大会,最终确定了方案,全村上下达成了共识,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土地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在划分田地的时候,大家都早早的等在地头,生怕少分一点。分地时大多用石头或者木棍作界限,时间久了可能会发生移动,引发纠纷。父亲便和大家商量,在界限处下挖一米深,灌入石灰水后掩埋,以后发生纠纷便以此为准。这种方法很快得到推广,分地工作顺利完成。经此一事,父亲的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站稳了脚跟。
父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从来不发脾气,唯独有一次,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村里一个老人,应该是爷爷辈还是老爷爷辈的,放羊时啃了别人的麦苗,被告到村里,村里经过讨论做了处罚。但这位老人不服气,便在一个晚上找到我家里。当时父亲正在辅导我写作业,看到有人来了,便让我到里屋去。我听话的去了里屋,却一直竖起耳朵听着外屋的动静。那位老人越说越激动,起初父亲还耐心的做着解释工作,试图安抚他的情绪,但收效甚微。最终父亲忍无可忍,右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说:你的羊把人家的麦苗啃了,你还有理了?麦苗刚长出来,有多重要你不知道吗?大概是从来没见过父亲发火,老人哑口无言,默默离开了。父亲坐在椅子上,沉默了好久才平复了心情。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发火,几乎也是这么多年来唯一的一次。
那天晚上,我听见父亲不断的给母亲说:我不该发火,我应该好好的讲道理。那一晚,他辗转反复,几乎没有睡。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出门了。母亲告诉我,父亲去那位老人家了。父亲说了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那位老人没有记恨父亲,还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予父亲极大的支持。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父亲总是用真心和诚心去办事,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没有忘记当教师时立下的决心:一定要改善村小学的教学环境。父亲先是在村两委中统一了思想,然后召开村民大会,向群众说明改善教学环境、办好教育的重要性,赢得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之后,他和村两委成员跑到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支持。回来后又和学校老师、老匠人一起确定改造方案。经过努力,两排石头建的教室在半山腰拔地而起,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小学依山而建,位于小山北侧,分为上下两排,上排为一间教室和教室办公室,中心一个大花坛,花坛旁边是旗杆,西侧墙边为厕所。下排相对宽敞,五间大教室一字排开,宽敞明亮。上下两排通过石砌台阶连接。小学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村中,时时传出的读书声引得下地干活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1987年,县里发出公告,招聘一批乡镇干部。父亲是高中毕业,正好符合要求,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报名参考。父亲的高中之路很艰难。奶奶克服困难,供父亲兄妹五人读完了高中。后来和父亲一起读《平凡的世界》,父亲说:当时我们比孙少平家还困难。也正是当时奶奶的坚持,让父亲兄妹几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收益颇丰。父亲抓住这次机会,考入乡镇政府,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
虽然工作地点和职责范围变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次下乡,他都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地里的农民拉家长,和村干部一起走访五保户,解决实际问题。赶上雨季,他和同事穿上雨衣、骑上自行车便往村里赶,遇到风大的时候,只能下车推着走。有时要在分包的村里蹲上好几天,防止灾害发生。至今,他对曾经分包的地方记忆犹新。
那些年,他帮助过的村民不计其数,修桥铺路、调解纠纷,样样都亲力亲为。每当看到村民满意的笑脸,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有段时间,他分管农村土地延包工作。这是国家推出的一项新政策。父亲连续多日往返于县乡之间参加会议,走访调研,拿出当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劲头,吃透政策,制定方案,有时甚至整宿不休息,最终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至今,他还保留着那些手写的工作笔记。
2001年1月,父亲调到县局工作。四十多岁的父亲学会了使用电脑。这对他的退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退休后,父亲依然没有忘记初心,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活动之中。他参加了平阴县明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宣讲团,向周边的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很多单位邀请他去宣讲,无论盛夏还是寒冬,他从不拒绝。我劝他注意休息,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讲,把正能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为和谐社会作贡献。”他的事迹被济南市和平阴县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除此之外,父亲还参加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经常进课堂向中小学生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县五老宣讲团期间,他入社区,进单位,不遗余力的宣传党的政策,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
疫情爆发后,社区发出公告,号召老干部、老党员站出来。父亲第一个向社区报了名,担任了网格党支部书记。根据上级要求,网格工作人员走访入户,登记造册。那段时间,父亲和网格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口罩,拿着厚厚的登记簿,一一入户,逐一登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全员检测核酸期间,父亲作为志愿者,需要提前到达现场,布置桌椅,联系医生,结束后还要做善后工作,往往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那段时间明显看着他变的黑瘦了。我劝他休息,他说:“这个时候,党员不上,谁上。”他总是把党徽别在胸前,和社区干部、网格工作人员一起,打造了“有困难,找党员”的靓丽名片。
2012年到2022年期间,父亲参与编写县志。他不断的奔波于各个乡镇之间,对历史资料逐一核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说:“这是历史,必须要记清楚,记准确,要对后代负责。”因为要整理资料,他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有时候腰疼的坐不住,他便躺在床上看资料,随时用铅笔勾勾画画,只要腰疼减轻,他便立即起身工作。他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父亲的工作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济南好人、济南市最美教子家庭、平阴县书香农家等荣誉。他把这些荣誉都锁在橱子里,很少拿出来看。有时候孩子问他,让他摆出来,他总是谦虚的说:“都是党和国家的信任,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每每这个时候,父亲总是用手轻轻抚摸胸前的党徽,仿佛有千斤之重。父亲在工作之余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相机发现美。他整理撰写了很多关于平阴历史的故事,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编辑出版了《湖溪沉月》一书。如今,年逾七旬的父亲因为脑梗无法再参加社会活动,但他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作为党员的职责。他每天都通过收音机上收听新闻,关注国家大事,报纸也是每日必看。岁月染白了父亲的鬓发,病痛模糊了他的言语,却从未磨灭那颗赤诚的党心。
前几天去医院看父亲,他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边拿出两张崭新的百元现金递给我,用模糊不清的语言给我说:“交党费。”我一时间没听清,便看向母亲。母亲说:“帮你爸爸交上党费,他念叨好几天了。”我瞬间明白,双手郑重的接过两百元钱,装在包里,说:“放心吧,一定办好。”回来之后,我跟父亲所在党组织的负责人联系,很快就把党费交上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浑浊的双眼在听到"党费已交"时泛起光亮——那是信仰的火种,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仍灼灼不熄。他像一株倔强的老松,将根系深深扎进"为人民服务"的土壤。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青丝少年到白发老者,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千钧重量。那些深夜伏案的笔记、暴雨中推行自行车的身影、调解纠纷时的苦口婆心,都化作星光,照亮后来者的路。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是希望他的精神能在儿孙血脉里流淌。当清晨的阳光掠过橱柜里尘封的奖章,我们懂得:真正的荣誉不在鎏金证书上,而在百姓口口相传的念想里,在接过他的党费时那郑重的承诺中。父亲的手已握不稳笔,但他在岁月长卷里写下的党员答卷,永远墨香未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