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人物”鸣冤叫屈的杰作
——《彼得堡的故事》读后感
陶玉山

果戈里是俄罗斯散文之父。“自从有了果戈里,俄国才有了全新的语言。它的平白、有力、准确、异常活泼和接近自然我们都十分喜爱。”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果戈里在俄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不可取代性。而我们大多数喜欢阅读的人,知道果戈里是从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死魂灵》开始的。因为这部作品的一个章节,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彼得堡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更能代表他的写作风格与水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从果戈里开始,我国的文学开始表现人民的自我意识。”果戈里的中短篇小说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繁”而不“烦”,看似絮絮叨叨,读起来却是津津有味。《彼得堡的故事》将这个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集共收入六篇中短篇小说。这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彼得堡的社会生活,集中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十足的人生的真实”的生活与命运,是为“小人物”鸣冤叫屈的杰作。就像别林斯基总结概括得那样:“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中的十足的人生的真实,是和构思的朴素密切地关联着的。他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他愿意把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美的、人性的东西展露出来,但同时也不隐蔽它的丑恶。”果戈里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讽刺风格、幽默表达和文学技巧上。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戏剧张力。以诙谐幽默为核心,通过大量使用一语双关、比喻等修辞技巧,含蓄表达深层含义,将社会批判与人性洞察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特点风格在《彼得堡的故事》中尽善尽美地体现出来。在这些小说中,果戈里以巨大的艺术真实反映了“小人物”的思想、感受、悲伤和痛苦,反映了他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果戈里的笔下,《涅瓦大街》的主人公皮斯卡列夫,是一个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为人谦卑、热爱艺术的青年画家。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平民画家,他不画将军,也不画贵妇,“他常招呼一个穷老婆子到他家里待上六七个小时,在此期间,他把穷老婆子可怜的、麻木的形象移到画布上。”
艺术是创造美的,作为画家的皮斯卡列夫热爱艺术,发现美、追求美、留住美,是他生活的主轴。所以,当他在涅瓦大街上突然看见一个容貌端庄、风姿优雅、体态娉婷的女子,别提多么激动兴奋。在他看来,她就是美的化身!可是,当他竭力压抑自己的亢奋情绪,来到女子的住处时,却惊异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家妓院……在这里,生活中的一切纯洁、神圣、美好的东西,都受到亵渎;女人本是美好的化身,是纯洁的天使,在这里却变成了任人欺辱的行尸走肉。善良单纯的皮斯卡列夫绝望了,一切美好的东西瞬间在他心目中完全破灭消失了。他选择了与美同归于尽的不归路……别林斯基对此评论说:“《涅瓦大街》是一部如此深刻而又如此迷人的作品。这是同一种生活的两个极面,崇高与可笑紧挨在一起。”这个评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涅瓦大街》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
《鼻子》是一篇荒诞不经的故事,果戈里的叙事艺术和诙谐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在此展现得妙不可言,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八等文官科罗廖夫是个官迷,他一心一意地想当大官。可是,突然之间,他的鼻子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丑八怪,这下全完了,甭说当大官,就是娶亲也不会有人答应的。赶紧找回鼻子成了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围绕找鼻子,引发出好多让人回味无穷的趣事。果戈里把这个八等文官的鼻子拿掉,也只是为了让他出出丑,丢丢他的脸,看看像他这样一心想着往上爬的人,如果没有了鼻子,是什么表现。“倘若想找一个朋友谈论生活中的哭笑不得和荒诞无稽的事,那个朋友就是果戈里。”通过阅读《鼻子》,我们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认识。
《画家》的主人公恰尔特科夫是一个穷画家,他即使穷得交不起房租,买不起照明用的蜡烛以及画笔、颜料,也深深地热爱艺术。他不为名,不为利,整天废寝忘食,埋头作画,常常会有闪光的作品在他笔下产生。而突如其来的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像天上忽然掉馅饼一样,一包金币竟然掉在了他的面前。作为信奉“一个人如果不把好事变成坏事,而能把坏事变为好事,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有见地的人”这句话的恰尔特科夫,面对这包似乎是从天而降金币,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据为己有。最终这包金币滋长了他贪财的欲念,葬送了他的才华,他把自己也毁掉了。他的人生之路应验了那句古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里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果戈里的评价之高,对《外套》这篇小说的由衷叹服。
《外套》是果戈里非常著名的一篇小说。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卡基的机关小职员,一个典型的“小人物”。阿卡基在机关里的工作就是抄写公文。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差事,但他却喜欢得了不得,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他多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把全部身心精力都投入到千篇一律的抄写公文的工作中,并能从中得到别人想不到的乐趣。他从抄抄写写中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令人愉快的世界,甚至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他在生活中毫无奢求,不讲究穿,不讲究吃,他身上的制服从来就没有干净过。每天下班,当同事们都外出以消遣找乐等打发时间时,他却雷打不动地回到家里,随随便便吃点东西打发肚子,然后又拿起笔,开始抄写带回家的公文,忙得不亦乐乎。当他把带回家的公文抄写完,一想到明天老天爷又会有新的东西赐给他让他抄写,他脸上露着笑睡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一心埋头于自己工作的人,社会却容不下他。真的是,你以为清者自清,却忘了人言可畏。真实的生活好像总是与人们想象认为的截然相反。周围的人蔑视他,百般欺负他,侮辱他。他花掉所有的积蓄,好不容易做了一件御寒的外套也被丧尽天良的强盗抢走了。他为了找回外套去找上司帮助,因为一句话不中听,惹恼了上司,阿卡基被上司的一顿呵斥吓坏了。回到家里,发起高烧,说起了胡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阿卡基的一生充分说明了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普通人哪怕是活着,也是拼尽了全力。
是谁夺去了阿卡基这个全心全意无私奉献者的生命?是欺负他的那些人,还是抢走他外套的强盗,或者是冲他大发雷霆的上司?我们每个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作者果戈里在结尾告诉我们,阿卡基虽然死了,但是彼得堡出现了阿卡基的魂灵,他以这种方式,要为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受到的不公待遇报仇。他每天夜里都从那些走在大街上的老爷权贵身上把他们的外套扯下来,吓得他们一个个的半死不活……阿卡基的遭遇与不幸充分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一技之长的忠厚老实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的。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你越毒,就越没有人敢拿捏你。
果戈里为了写好《外套》,花费了大量心血。当时发表出版后,引起空前的反响,对俄罗斯文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别林斯基认为,“这部小说是果戈里写得非常深刻的一部,”其特点是思想深邃,情感细腻,艺术技巧成熟。
《四轮马车》用辛辣讽刺的文笔描写了一个小城的贵族社会。他们是这个社会腐败的一族,堕落的一族。这些贵族整天聚集在一起,每天的生活就是寻欢作乐,花天酒地。他们乘着豪华的马车兜风,是这个小城的统治者。其中最出众的当属切尔托库茨基,他发财的手段一点也不亚于《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
之所以将一篇小说起名为《狂人日记》,也许就是因为“疯人说疯话,谁也拦不住”吧。疯人的嘴口无遮拦,往往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谁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当真。一些我们正常人平时不能说出来的话,通过疯人来说,显得别有意义。譬如疯人说,这个社会,金钱和权势决定一切,社会上的好东西全让宫中侍从们和将军们抢走了。看来,要获得平等的地位,必须向金钱和权势宣战。不过手里没有权,宣战也没用。这哪是疯人的疯话,简直就是我们心中这么想的,就是不敢说出来的明明白白的大实话啊!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看淡了,是一个很优雅的词,它可以掩饰所有的无可奈何。
在《狂人日记》中,果戈里用自己擅长的口语化表达强化荒诞感,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通过直白对话展现人性本质,使我们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社会异化,从而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效果,使其成为不朽的名篇佳作。
果戈里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将“严冷灭裂的平凡性格的深处,全都显现出来,用不倦的雕刀,加以有力的刻画,使它分明地、突出地放在人们的眼前。”这段话的意思或主张,《彼得堡的故事》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果戈里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优秀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他年轻时在彼得堡过着穷困潦倒的“小人物”的窘迫生活,后来在内政部和司法部所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这些人生经历让他可以深入接触底层社会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亲身体会过一个穷公务员的辛酸,对这个阶层怀有一种深切的同情之心,而且常常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印象。马克·吐温说:“有时真实比小说更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毫无逻辑可言。”果戈里用自己的作品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善于观察,深刻思考,高度提炼,才能写出无愧于生活与时代的作品。
果戈里与其说是世界的观察者,他更像一个怪人。在他的天马行空的联想中,十分真实恰好地把世界无法理解又无法选择的非理性展现出来。他以无比认真而又真实的细节描摹这些“小人物”,让他们被卷进各种荒唐疯狂又难以解释的事情中,在亦真亦假中,“一面哈哈镜照出人间真实”,道出了平民百姓寻常生活里的无可奈何与哭笑不得,让人读后,百般交集,难以忘怀。
纵观果戈里的一生,他没有家庭,没有后代,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在四十三年的生命中,作品和生活轨迹形成清晰的对照。前十九年,他生活在乌克兰的乡下,两卷本让他一举成名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为代表;之后八年在彼得堡闯荡,写出了《彼得堡的故事》;后来十二年在欧洲写出了艺术成就顶峰的《钦差大臣》《死魂灵》。余生最后四年,回到俄国,在病痛和反复修改作品手稿中离世……
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众多,多得我们穷极一生也阅读不过来。但仔细分析,能够常读常新的、一直“活着”的却很少。其中的好多作品会局限于所处的时代。而果戈里的作品“就像一支点亮他人燃烧至今的火炬一样”,每次重读,都像是初次阅读,那么迷人,那么深入人心,得到愉悦心灵的感受。而在这个情义破碎、功利滔滔的时代里,特别诡异荒诞的是,一群毫不在乎你死活的人,却格外关心你的“安全”。如果果戈里在世,不知会写出什么样的、具有强烈讽刺幽默意味的现代故事。故此,依然喜欢做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笛卡尔说:“读好书,有如探访著书的先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读书的意义绝对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独立与人格的完整。没有人会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世界很噪杂,好书给你宁静。躲在静静的家里,和包括《彼得堡的故事》在内的那些自己喜欢阅读的永恒不朽的传世之作在一起,丰富自己的平淡生活……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