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峪之行: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为响应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世界汉语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主席谢吉恒,带领作协会员王继祥、赵一臣与文友二十二冶李福伟,一同前往距丰润城区东北35公里处的火石营镇潘家峪村采风。
潘家峪村是丰润区远近闻名的葡萄产区,群山环抱、风景怡人,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然而在八十四年前的山村,侵华日军铁蹄践踏,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村惨案。
一、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潘家峪
潘家峪地处燕山深处,山高林密,老百姓抗日热情高涨,群众基础好,加之位置十分隐蔽,早就成了八路军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一块重要地盘,随着抗日活动的不断深入,冀东八路军一支队、二支队和抗日联军的干部战士经常驻在这里,冀东军分区司令部、冀东专属、冀东八路军十二团、丰滦迁联合县政府、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地下监狱、尖兵报社印刷厂等党、政、军机关和单位先后设在这里,潘家峪村也就因此成了党领导冀东抗日游击战争中枢,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早已成为驻唐日军清巢烧杀的目标对象。据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至惨案发生前,针对潘家峪就进行了大小战斗138次,仅潘家峪村民就与日伪军打了54次村头仗。
二、日军对潘家峪的惨绝人寰的屠村
1941年1月25日,日军驻唐山部队调集1600多人,在佐佐本二郎指挥官的带领下,突袭潘家峪。侵华日军包围村子,对手无寸铁的1400多名老百姓赶至潘家大院,用机枪和步枪扫射,手榴弹轰炸,1230名村民遇难(男性315人、妇女352人、儿童563人、33户被杀绝),1300多间房屋被毁,财物被劫。日军刽子手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八路军12团成立"潘家峪复仇团”。1942年7月18日,在迁安干河草设伏,全歼包括指挥官佐佐木二郎在内的日伪军183人。
三.潘家峪惨案记念馆陈列侵华日军屠村铁证
潘家峪惨案遗址西大坑、潘家大院、小铁门、南岩子、老槐树五部分组成。1999年,政府修建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的纪念馆,纪念馆位于村子中部,坐北朝南,结合地形特点,采用不对称布局,将主入口设在道路一侧,墙上书有原冀东司令员李运昌题写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名。入口广场用导向很强的大台阶将人流引向用6米高石墙围合的半封闭院落(毗邻潘家大院),凄凉的氛围即刻映入眼帘。
沿台阶向上主入口树立一组中英文书写的纪念碑文,陈述了惨案时间、详情与建馆的主题。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肃穆庄严,主题突出。院内地面铺设爆炸状卵石,沉吟着日军铁蹄贱踏国土,屠杀无辜,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院中枯树诉说着当年枪杀、火烧、爆炸的残酷手段,充斥着人间地狱沉闷而又压抑的气氛。
四、纪念馆馆长周学军《血泪证词》列证日军暴行
采风组一行在周学军馆长盛情接待下,从而进一步得以深入了解惨案传承史实资料。颇有学术风范的周馆长,是唐山皮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长期从事文博、民间文艺研究。已出版《浭阳风土》《血泪证词》《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多部著作,担任文化部大型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节日志》课题组成员,入选“河北省革命文物专家”,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守护者年度杰出人物”。周馆长访谈亲历者回忆着当时场景。"惨案发生时我才6岁。当时,我跑到了西院北边那个猪圈里,一直待到晚上后又待到天亮。第二天,我父亲给家人收尸的时候,看见我母亲抱着我弟弟,人都被烧焦了"。周馆长采访了80多位惨案的当事人、目击者,以他们的"亲历、亲闻”作为一手资料,填补了潘家峪惨案受害者口述史的空白。高度还原历史,以25万字,120余幅图片记录下《血泪证词》一书。此书的出版发行,起到了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文献作用。以便更多的人认识到潘家峪人民不惧生死,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家国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吾辈自强。红色革命基因得以传承,代代传颂。
八月十七日写于丰润潘家峪
(图片/王继祥 文/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 赵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