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州随笔之三
——刘家峡
作者/重阳
公司新购得一块风水宝地,位于洮河入黄河的龙汇山顶,要在这里建一座“刘家峡培训中心”。领导责成我负责改造施工的督办工作,并在培训中心的文化元素方面出些主意。去过几次,说它是块“风水宝地”,一点不假——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能找到一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确实不容易。
因此,要经常去这里看看。说来也怪,除了份内工作之外,这里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比如夜晚、清晨时黄河与洮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的写意水墨画,是如此地宁静、安详、和谐。到了白天,却是另一番景象,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方显出大河奔流的本性。又比如,黄土高原上光秃秃的山峦,在夕阳晚霞中,竟是那样深奥、浑然、壮美。再比如龙汇山在偏西南方向伸出一脉,就像挽着黄河的自然臂弯,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温暖似春,俯视一江春水向东流,举头满目青山蕴温柔……如此等等。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像在这里拐了个九十度的大弯却很少见。四千多年前,“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用平地开沟渠引水入小河,疏通小河汇进大河,引导大河汇入大海的疏导办法,先后将龙汇山附近的洮河和漓水(大夏河的古称)汇入黄河。传说黄河东流将至兰州时,突然化作一条巨龙腾跃而起,拦住了大禹的去路。巨龙口吐人言,反复说道:“洮不漓湟……洮不漓湟……”声音回荡不息。大禹凝神细思后猛然领悟:“洮不漓湟”是说洮河、漓水与湟水这三条河流不可分割,必须统筹治理,若分割疏浚必将功亏一篑。大禹急忙从搭链里取出治水的竹码重数一遍,果然是算错了,把西边的湟水河没有归纳进来。正是智者大禹也有失算的时候啊!于是,便在龙汇山建造了一座锁龙桥,让黄河、洮河、大夏河三条巨龙改向,折转倒流。陇上名人,晚清秀才罗锦山有《倒流水》诗为证:
河伯为灾未肯休,洪波巨浪使人愁。
水趋东海破山陬,河到洞川水倒流。
怪见飞涛归宿海,逆翻骇浪渡扁舟。
探源博望疑返驾,敷土禹王错用筹。
罗锦山以书法留名后世,至今武威不少寺庙、古迹中还有他写的匾额。永靖县相关资料中多次引用这诗,说诗中所写,正是黄河在这里的倒流的情形。清代《武陟县志·艺文志》载有此诗,说描绘的就是河南武陟县自东向西“倒流河”的奇特地貌。罗锦山是咱陇上人,那他说的应是咱陇上的黄河吧。
龙汇山顶有黄河楼,登楼极目,远处山体大多呈褚红色,山顶却都有个白土帽头。据传佛祖要向东方传播佛法,要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培养弟子,也就是要办个佛学院、培训中心之类吧。选址要求是“红山白帽头,大河向西流”。弟子们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便看准选定这儿了。既然佛祖都在这里办培训中心,当然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了。
原来的“龙源度假村”就在这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之山巅,“积石”“雾宿”两山系在此相汇,大夏河、洮河在此入黄;险峻奇特、悬崖陡壁的地势,也成就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培训中心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公司在这里举办了两次大型会议。休会散步时,与几位投缘同趣的“文人”闲聊,我便凑诗一首曰:
积石雾宿遥倚望,平湖高峡汇洮黄。
龙源本是福祥地,紫气东来赛苏杭。
只是可惜,早在十年前,该培训中心因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已被拍卖处理了。现在回想起来,不禁让人感慨:再好的风水宝地,也得靠人杰,才可显地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