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受沙弥戒时的名称。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10日),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母亲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卒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享年63岁。
由于诞生于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今青海湟中),因藏语称因藏语称其诞生地湟中为“宗喀”,为示尊重,人们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
据克珠杰所著《宗喀巴大师密传》中记载:年少的喇嘛邬玛巴,在一次放牧时,从心中发出“阿惹巴扎那”文殊菩萨心咒的嗡嗡之声。由于他有殊胜的因缘和文殊菩萨见面,于是向文殊菩萨询问宗喀巴大师前后生的故事,文殊菩萨告诉他:“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宗喀巴在印度诞生为婆罗门之子。当时他见到了信解智菩萨,菩萨非常喜欢他,从此宗喀巴做了菩萨的侍从,从而听受了许多教法。菩萨领他到释迦牟尼佛的座前礼拜时,宗喀巴生起菩提心,他用一串纯洁无垢的白晶宝珠供于佛前。由此而播下通达智慧的种子。”
宗喀巴年幼时,从噶当派僧人顿珠仁钦出家于夏琼寺(在今青海化隆)。十六岁进藏深造,住第瓦仅寺(在拉萨西南郊)。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在噶当、萨迦诸大师指导下,系统学习近二十年,同时为人讲经传教,提倡僧人应持守戒律,颇著声望。明永乐七年(1409)初,在帕竹地方政权及其属下贵族支持下,创大祈愿法会于拉萨,又在拉萨东北汪古尔山建立甘丹寺,正式创立格鲁派。
藏地佛教界普遍认为,拉妥妥日年赞得到玄秘神物,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始。
在二十七世吐蕃王拉妥妥日年赞王时,他在雅隆河谷东岸,修建了一座水晶宫似的雍布拉岗宫。一日,拉妥妥日年赞正在宫中侍奉其父王和母后,忽听得空中妙音四起,又看见祥云笼罩,霎时间祥云中一束五彩的光芒直射胸前,一个用五种珍宝镶成的宝匣,不知不觉已捧在了怀中。拉妥妥日年赞王打开宝匣,只见里面装着一座四层水晶宝塔和数函用吠琉璃粉书写的金质书卷。翻开书卷,他虽不知是佛典还是本经,但深信这是一件稀世宝物,故取名日:玄秘神物。
拉妥妥日年赞王把这件玄秘神物安放在宝座之上,时常用御酒神饭和绿松石供奉,天天围着它转经并祷告。
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传来中国汉传佛教。当时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布达拉宫,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带来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安置于大昭寺),以便于人民修福礼拜,又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这个时期的西藏佛教(即汉传佛教)为后来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密教打下了重要基础。
7世纪中期到9世纪中期,共存在约200年,藏文佛教史籍称为“前弘期”,大致相当于唐太宗到唐德宗期间。
吐番中期费普(国王)朗达玛,他从小不爱佛法,生性恶毒所以没有被父亲立为赞普。他由于不信佛,未能在弟弟之前当上赞普,所以继位后报复佛教,展开了灭佛运动。杀大臣、破坏寺庙、降罪僧人、焚烧经典。最终朗达玛被空行母(藏传佛教的一种女性神)指引的僧人用箭射死。无耻的反动国王朗达玛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在他死后吐蕾四分五裂,进入了几百年的黑暗时代。从此开始,大至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后,从多康(今青海西宁一带)和西藏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前后藏),使绝传100多年后的佛教再度复兴,形成独具特点的藏传佛教。称为后弘期。
经过
西藏佛教逐渐形成密教五大主要宗派:一是“宁玛派”即旧教,披红色袈裟又称红教,以莲花生为初祖。二,“噶当派“为仲敦巴所创,后并入格鲁派。三,“噶举派”俗称白教,为马尔巴所创,此派富密教色彩,最著名人物是苦行僧米拉日巴尊者。四,“萨迦派”俗称花教,教主采取家族世袭制,为氏族教团的典型。
第五个宗派即为掌握西藏政权的“格鲁派”。因身头戴黄帽身披黄色袈裟,又称黄教、新噶当派,为宗喀巴所创。
此派吸收噶当派的教义,并主张僧侣须严守戒律。提倡显(即显教,显明易懂的教法)、密(密教,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秘密传授,内容神秘)二宗并重,强调显密兼修和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以中观哲学与《现观庄严论》为教义根本。在传承方面则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达赖与班禅,为两大活佛一主前藏,一主后藏,分地区弘法。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其后受清廷拥戴,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达赖喇嘛也成为西藏之政治与宗教领袖。
此派之根本道场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布达拉宫等。1949年西藏暴动之后,达赖十四世及其支持者流亡到印度达姆沙拉,此派之重心乃转至印度。班禅十世成为此派的宗教领袖。1989年,班禅逝世,其转世灵童寻觅已知为确吉杰布。俗名坚赞诺布。1995年11月29日,在拉萨大昭寺的佛祖释迦牟尼像前,通过金瓶掣签,并经国务院批准,被确认为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真身。
宗喀巴大师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也是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意为“善规”。因为宗喀巴大师戴黄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1416年,其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1418年—1419年,其弟子绛钦却杰利用从明朝带回的大批赏赐物修建了色拉寺。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的中心寺院。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者有8人,后世均有不凡建树。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师徒三尊之一,继宗喀巴之后任甘丹寺法台甘丹赤巴);杜曾·札巴坚赞克珠杰(原名格雷贝桑,师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创建哲蚌寺);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创建色拉寺,曾经两次赴汉地朝觐明朝皇帝,被封为“大慈法王”);多教·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
根敦朱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创建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
生前将衣钵传给首席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圆寂后,由贾曹杰继法位。后其法嗣在蒙古和硕特部及清朝支持下,使格鲁派逐渐成为在西藏地方执政的教派,并在蒙藏地区广泛流行。
2019年11月21日,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宗喀巴大师圆寂600周年纪念日。据说,宗喀巴大师涅槃日,僧俗信众曾点燃酥油灯,祈愿大师乘愿而来。之后,人们便将这一天定为燃灯日(节)。
青海“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宗喀巴大师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