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八宗”即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依托汉传佛教祖庭寺院产生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标志着印度佛教真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故名“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整个汉传佛教的祖庭,是为“释源”。意思是说,白马寺成为了全球佛教的源头。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经翻译。
中国汉传佛教的八大祖庭,其中有六个祖庭,七个寺庙在陕西。分别是:
三论宗,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城高僧鸠摩罗什创立。祖庭有两个,一个是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草堂寺;一个是南京栖霞寺。还有人认为绍兴嘉祥寺也可算作三论宗的祖庭。
三论宗,是产生于隋唐时期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以及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的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多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因而,鸠摩罗什为三论宗祖。 史称此宗初祖龙树。
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辩论中多次获胜。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提婆之后,经罗睺罗多、青目至西域沙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西安草堂寺作为三论宗祖庭缘于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其道流传西域,声及东国。
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后秦之逍遥园)内与弟子翻译的经典计97部,425卷,其中包括《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三论”。经道生、僧肇等人对它们的大力弘传,形成了早期的三论宗。鸠摩罗什入寂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并葬于草堂寺。
鸠摩罗什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依赖以,《华严经》、“三论”名家,兼修禅观的僧朗。
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名者为法朗。他在僧诠门下,禀授《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僧诠殁后,于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当时,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栖霞寺作为三论宗祖庭,缘于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盘经》。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认为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
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轮,指《华严经》;二是枝末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三者摄末归本法轮是《法华经》。
二藏和三轮,形式不同,其实一致。二藏是横判,三轮是竖判;二藏是大小两乘,三轮也只是本末二轮。
二,净土宗,亦称“莲宗”。一说唐代善导创立,一说东晋十六国时期慧远创立。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慧远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宗以“三经一论”为所依的主要典籍。
三经是︰《无量寿经》,此经叙说阿弥陀佛因的愿行和果上的功德;《观无量寿经》,此经说示往生净土的行业;《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经说示净土的庄严和执持名号证诚护念的利益。
一论是《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净土宗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引导修行者往生极乐净土。
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后来,印光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这等于是承认了传承关系。
净土宗祖庭众多,著名者有东林寺、玄中寺、香积寺、悟真寺等。一般广泛认可的有两个,一个是庐山东林寺,另一个是西安香积寺。
三、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557-640年,即法顺)为初祖。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唐代国师法藏所创。祖庭为西安华严寺。
四、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由唐代高僧玄装所创,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即大雁塔所在寺院。
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法相宗的“相”,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而在事实层面上,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这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这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另一个真实是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所得。撇开数以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是无字真经。
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法相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以《解深密经》为根本典籍,其所依论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即以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五、禅宗。唐代菩提达座创立。祖庭为河南嵩山少林寺。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
依传说菩提达摩为创始人,被尊为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禅宗传承的影响,自四祖道信时开始扩展,结束了流动生活,于黄梅双峰山聚众定居,垦荒自给。五祖弘忍始为朝廷承认,其禅称为“东山法门”,门徒布于全国,形成许多传禅基地。
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强调“拂尘看净”,要求“慧念以息想,极心以摄心”,通过打坐“息想”拘束其心,实现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的目的,被称为“渐悟”。南宗奉慧能为领袖,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镇以至王室的重视,主张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强调“无念”、“无相”,“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自称“顿门”。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作为禅宗代表经典的《六祖坛经》,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六、律宗,唐代高僧道宣所创,祖庭为西安净业寺。律宗后来由鉴真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七、密宗,唐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传入中国。高僧一行惠果创立,祖庭有两个。一个是西安大兴善寺。它始建於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几位箸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
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开三元十”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里译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圣地。
在密宗修行中,净化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内、外、密三个层面:
一、内净化和转化:这一层面的修行涉及个体内在的净化和转化。修行者通过冥想、视觉化、咒语、身体动作和呼吸等技巧,深入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意识到内心的贪欲、瞋恨、无知等痛苦的根源,并努力净化和转化这些负面情绪和念头。这个过程促使修行者从痛苦中解脱,并培养智慧、慈悲和觉知的品质。
二、外净化和转化:这一层面的修行涉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关系。修行者通过修持慈悲心、行善、供养和帮助他人等行为,与他人建立正面和谐的关系。这个过程帮助修行者超越自我利益,培养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并净化自己的身口行为。如藏传佛教的布施、捐赠、建寺等。
三、密净化和转化:这一层面的修行涉及密宗特殊的仪式、咒语和视觉化实践。密宗修行者通过特定的密法和仪式,触发内在的能量和觉醒的体验。他们通过视觉化特定的佛像、曼陀罗或神圣的形象,借助咒语和身体动作的力量,超越概念和限制的觉知状态。这个过程帮助修行者直接体验智慧和觉醒的本质,并超越普通的概念和经验。
密宗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快速证悟和超越痛苦的目标。它提供了一种通过直接体验和内在转化来达到觉醒的方法。密宗修行强调灌顶仪式、冥想、咒语、视觉化和身体动作等特殊的修行技术。这些技术旨在触发内在的能量和意识,并促进身心的净化和转化。
密宗修行强调密法(如曼陀罗、咒语和修持)的实践。通过不断重复咒语、视觉化特定的形象和图像,修行者试图超越有限的概念思维,直接体验智慧和觉知的本质。这些实践有助于净化心灵、增强智慧和培养内在的慈悲。
在密宗中,密续(灌顶)是一种重要的仪式,由上师向修行者传递密宗教义和能量。灌顶仪式的目的是在修行者的身心中点燃智慧和觉醒的种子,帮助修行者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藏传佛教作为密宗的主要传承流派,融合了密宗的修行方法和其他佛教传统的教义。藏传佛教强调以慈悲和智慧为核心的修行,包括冥想、忏悔、供养、戒律和修持等多种修行方法。它在西藏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当地文化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密宗后来由日本高僧空海从青龙寺传到日本。创立真言宗,因此青龙寺也是日本真言宗的祖庭。
密教一派是七世纪初在印度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是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在印度出现不到一个世纪,就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在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并形成我国最初的“密宗”。
八、天台宗,也叫法华宗。隋代高智以创立,祖庭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八、天台宗始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法华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
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也被称为法华宗。
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
法华宗思想以“中道实相”学说为中心义理,表征在这种学理体系中的美学意味通过“实相境界”得以凸显,包括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界,主要体现在“一念三千”的学说之中;同体相即的圆融境界,主要体现在“三谛圆融”学说之中;亦真亦俗的日用境界,主要体现在“诸法实相”的学说之中。这三种境界为法华宗与文学的关联绾合提供了可以生发的观念依据。
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佛教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