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道的典范和楷模———徐霞客
陈宝明
徐公志在四方游,孝母之心天地知。我很敬仰明代“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谨奉孝道,体现对父母亲的孝顺和尊重,成为史上最尽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深深影响了我,激励了我,值得我深入研究和学习。
今天回溯,我与无锡徐霞客研究会顾问吕锡生、徐兴华等前辈们近10多年来的亲密接触,以及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许强、常务副会长邬秋龙、夏建文、秘书长常刚等领导、教授、同仁共同进行徐学研究,让我这个求知者如沐春风,感慨万千,受益匪浅。尤其是徐霞客与宜兴的那份缘分,如阳羡贡茶一样清香满溢,沁人心脾,深藏于宜兴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与宜兴那份情谊,似一壶储存了400多年的酿酒,口感醇厚、绵长香甜,回味无穷。他两次携母亲游历荆溪(今宜兴)留下的足迹,成为他对母亲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像雨露滋润草木,轻轻抚慰着母亲的心灵,化作母亲心田最幸福的源泉,诠释了孝道的真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驻宜兴人民的心间。
孔子曰:“能敬者谓孝。”孟子曰:“不得乎亲,不能够为人;不顺乎亲,不能够为子。”古语有云:“治身莫先于孝”“百善孝为先”。《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左传》道:“孝,礼之始也。”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这些绘炙人口的名言名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孝道故事和寓意,也是在徐霞客游历生涯和的人生孝道的真实写照。
自古以来,孝是一颗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是人类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朝,一直到现代社会,上至皇帝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几乎都热衷于崇祖敬老的风尚,无不对孝道推崇有加,也一脉相承世代相沿。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后,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伺奉母亲从不懈怠。南朝梁武帝亲自讲解《孝经》,撰写《孝经讲疏》和《制旨孝经义》,大力提倡孝道,诸德之本的“孝”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魏晋南北朝继承汉朝以“举孝廉”选拔孝子为官的用人制度。在唐朝统治期间,从唐太宗赏赐物品给80岁的老人,到唐玄宗两次执笔注释《孝经》。“以孝治国”作为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徐霞客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中成长的,从小深受祖德家范的浸染,以仁为本,孝悌为先。父亲志虑忠纯,雪操冰心,母亲懿德卓识,通情达理。特别在母亲的谆谆教诲,诗书潜移默化下,领略到仁、孝、礼、纲、常、伦、理这些做人的道理,和母亲的仁慈、善良深深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懂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造就了他别开生面的孝道故事。
19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徐霞客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性格爽朗开明,一向有着一股超脱时代的心境。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顺从父亲遗愿。但是在当时“父母在,不远游”的道德规范下,深知孝道的重要性,居家守孝三年,又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立马出游。只是贤母鼓励他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顿时感激涕零,兴奋不已,无以言状,决心开始就近出游。
但每次出游之前,徐霞客都磕头拜别母亲,并且告诉母亲自己的计划路线和预计回家时间,以免被母亲牵挂。每次出游归来,他都要采集各地的映山红、英台竹、荷花、银缕梅等之类作为礼物送给母亲,虽然到宅早已枯萎,但也是献给母亲的一份孝心。出游归来后他都将一路所见所闻详细向母亲叙述,为了使母亲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手绘的旅游线路图让母亲观看,分享乐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则对联是无锡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作,可谓妇孺皆知。顾宪成曾多次邀请徐霞客广交志趣的好朋友,名人鸿儒陈继儒赴东林书院讲学,讲学时,时常提及徐霞客的“孝道”精神,称赞徐霞客坚持理想,不畏艰险之精神,将孝道与理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赢得学子们赞叹不已。特别对徐霞客的“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十分佩服,称道“弘祖之奇,孺人成之”。虽然他年长徐霞客29岁,仍歌颂:“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天下矣”“吾师乎,徐先生也。”
据说“霞客”这个雅号是当年徐霞客拜访陈继儒时,陈继儒向别人介绍徐霞客,以客人之名呼之,称为“霞客”,后来这个雅号便传扬天下。
难怪明末清初文化界巨擘钱谦益谓:“徐霞客起初还能沾沾家里仅剩的光,马匹、仆人管够。加上当时徐母健在,身为大孝子的徐霞客当然是‘父母在不远游’,只在包邮区一带活动。”徐霞客二十二岁那年,贤母以“志在四方”的道理激励儿子出游,亲手为霞客缝制的远游冠,离开草长莺飞的故乡,开启徐霞客渴慕许久的远大梦想。
徐霞客母亲王孺人在73岁时,徐霞客30岁,那年正是他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妻子病故,他遭到中年丧妻的悲哀。母亲不忍心看到儿子在家悲痛,又常常听儿子讲荆溪(宜兴)的溶洞天然奇景,幽邃奇崛,也很向往,便提出全家同游宜兴张公洞、善卷洞,以解除其沮丧,散心解闷。至于徐霞客为了孝顺尊敬母亲,对母亲的提议身体力行,真情捧上一颗清纯、孝敬之心,滋润母亲的心,犹如山泉清澈甘甜,沁人心脾。
那年,正是春暖花开,徐霞客带着3岁儿子徐屺和母亲一起走出江阴老家,让老母亲开开眼界,赏尽宜兴的旖旎风光。
澄宜两地仅是太湖之隔,近在咫尺。这次走出故乡,乘一叶小舟,由水路横穿太湖,到水域的另一侧宜兴。再经宜兴城东的大河、筱岭射虎流杯桥向东溪,出了东溪又经鼎蜀罨画溪至湖㳇,水路行程四十余里。一路涉水跋山的徐霞客,一路无微不至照顾长期从未出县门的母亲和3岁的徐屺,开始陪伴游览最早萌发探索溶洞引子的张公洞。
据史料记载:“张公洞原名庚桑洞,因庚桑子隐时得名,溶洞仅梯口一穴,在三国吴赤鸟年间,风雨狂作之夕,方露天口。历代高人,掇石垒级而成云梯。”可见,推算在游览时很艰难困苦,徐霞客克服重重困难,小心翼翼地照顾母亲的儿子。当母亲初次目睹喀斯特地貌奇异成天的奇观,母亲真是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欣喜若狂。一位中年人能侍奉母亲愉悦,谨慎和顺,格尽孝道,实在难人可贵,这样淳厚质朴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提倡传颂。
徐霞客以孝为先,胸怀大志,且勇而坚毅,实有君子之风,对母亲是个极孝之人。母亲在世时,绝不远游。他游历也是母亲的心愿,是孝道支撑徐霞客终极一生的出游。他也曾想过在家陪伴年逾古稀的老母,而母亲为了表示自己无恙还亲自陪同儿子出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说的。其实子女对父母真正的孝敬是让父母知道你在哪,知道你过得好,不让他们牵挂,让他们放心。
徐霞客陪母亲游宜兴不止一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明代翰林院编修、国史官陈仁锡所撰《王孺人墓志铭》,王孺人去世后,陈仁锡应徐霞客之请,为之撰写墓志铭。其铭有曰:“弘祖访名山水半天下,及奉母孺人游勾曲、荆溪。春秋高八十矣,而趾先仲子。”又载,靖江县令、徐霞客挚友陈函辉撰写《霞客徐先生墓志铭》曰:“天启四年(1624),徐母八十,徐霞客欲停止出游,在家侍奉母亲。徐母为了支持儿子继续远游,特与儿子一起游宜兴荆溪、金坛句曲,朋友们都‘笑谓胜具真有种也’”。另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版《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上也有明确记载。1624年,徐霞客37岁,徐母80岁,徐霞客将要停止出游,在家侍奉老母亲。徐母为了支持儿子继续远游,反而“令霞客侍游荆溪句曲,趾每先霞客。”徐霞客就以尽孝心,聊表敬意,以宜兴名胜古迹为礼,庆贺母亲八十大寿。第一站就是天下福地张公洞,道书《白龟经》说:“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在游览溶洞时,母亲精神矍铄,兴致勃勃,拄杖走在儿孙的前面,敲杖声“咚、咚、咚”不断,显露身体健康,霞客在后。出洞后,又游览了善卷洞、铜官山等,一路上霞客不断讲解宜兴的景观景点和典故,还详细介绍了“阳羡茶”“紫砂壶”等宜兴特色。母亲在徐霞客的陪伴下,一路看不完的宜兴山光水色,听不完的宜兴奇闻趣事,乐得心旷神怡、眉开眼笑。他二次携母游览宜兴张公洞和善卷洞,成为史上母慈子孝的典范和楷模,传递出徐霞客“孝道,孝德,感恩之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缩影,也是张公洞、善卷洞、铜官山等名胜的荣耀,宜兴的庆幸。
徐霞客的联襟宜兴人吴国华作《圹志铭》:“先以母在堂,定方而往,如期而还。”“母以八十余大归,始放志戴远游,而过名山福地,必涕泣博颡,为父母求冥福。”这段记载,体现了徐霞客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孝道,呈现了他的孝心。
明朝末年内阁首辅宜兴人周延儒,曾为徐霞客进献两篇墨宝,一篇是为徐霞客父亲的画像写的“赞”,即《题豫庵徐翁像》,是徐氏家族“觞咏雅集”的产物;一篇是为彰显祖德,感恩母爱,咏颂母德。奉母重修张宗琏君山神庙,题写了《重修张宗琏君山神庙》祠记。表达了徐霞客感恩父母亲如大树般给予的慈爱庇护,希望父母亲的福气能长久延续,让家庭始终沐浴在她们的温暖之下。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光虽然穿越了四百多年,但徐霞客的孝道依然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徐霞客旅游古道上、山水间、溶洞里、茶园内,让人们感受这段历史,渗透到人类的血液、骨骼和灵魂中。可以说他的孝道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史上最尽父母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他的孝道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位炎黄子孙,折射出更加耀眼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的光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时下,我们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情怀,结合时代的发展,站立高位,重新审视孝道的内涵,传播孝道,坚守孝道,传承徐霞客孝道文化元素,用孝子的言行体验儿女的温情,用经典的阅读体验孝道的博大精深,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滋润心灵,超越羞涩与怯懦,完善人格,以孝道行天下。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