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唤醒历史记忆
文/董邦耀

《陕西交通》8月末拟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征稿内容亦包括抗战历史相关文献、书籍的推荐。这就让人突然想起,由我们《陕西高速》编辑部2004年6月,帮助徐剑铭老师录入,当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
作为徐剑铭老师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的第一读者,在打印稿里就了解到,作品以中条山抗战为背景,聚焦陕西军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尤其是“八百冷娃跳黄河”等震撼人心的史实,是历史书写与抗战精神重构。作品出版后,不仅填补了大众对中条山战役的认知空白,更通过文学化的叙事重构了抗战记忆,使其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地域抗战记忆的抢救性书写
中条山战役(1938-1941)是抗日战争中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被称为“抗战史上最惨烈败仗”。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零散与主流叙事的遮蔽,这段历史长期未能进入大众视野。《立马中条》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通过陕军将士的视角,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徐剑铭老师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采访幸存者,搜集口述史料,使作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例如,书中对“六六战役”(1939年6月6日)的描写,不仅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更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陕西士兵的英勇与悲壮。在这场战役中,陕军将士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死守阵地,最终弹尽粮绝,许多士兵选择跳崖殉国,而非投降。作品通过文学化的叙事,使这些被遮蔽的历史细节得以鲜活呈现。
这种地域抗战记忆的书写,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一种“抢救性”的文化行动。随着亲历者的逝去,许多历史细节将永远消失,而《立马中条》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这些记忆凝固在文本中,使其成为国家抗战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雄叙事的平民化重构
传统抗战叙事往往聚焦于将领或重大战役的宏观视角,而《立马中条》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它关注的是普通士兵、黄河船工、农民等小人物的命运。这种微观史的写作方式,使英雄叙事更具人性化,也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的共情。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平民英雄形象,如跳崖士兵王振邦。在历史记载中,王振邦只是众多殉国士兵中的一员,但在作品中,他的个人经历、情感世界被细腻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恐惧、挣扎与最终的选择。这种文学再造不仅赋予历史人物血肉,也让集体牺牲精神有了具体的承载者。
作品还描写了黄河船工、当地百姓对军队的支持,展现了军民一体的抗战精神。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构成了抗战历史的另一面——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更是整个民族的抗争。通过平民化的英雄叙事,《立马中条》打破了传统宏大叙事的单一性,使抗战记忆更加立体、多元。
抗战精神的当代启示
《立马中条》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民族精神的呼应。作品中反复强调的“誓死不过黄河”的秦人风骨,不仅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当今民族复兴语境下的精神资源。
在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抗战精神的传承成为重要议题。《立马中条》所展现的地域抗战记忆,为构建国家记忆谱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它提醒我们,抗战不仅是全国性的抗争,也是由无数地方性、个体性的牺牲构成的。这种多元立体的历史观,有助于避免抗战记忆的单一化、符号化,使其更加真实、深刻。
此外,作品对“宁死不屈”精神的刻画,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和平年代,虽然不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但坚韧不屈、团结抗争的精神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立马中条》通过历史叙事,唤醒了这种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历史记忆的文学重构与当代价值
《立马中条》自200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引发学界对“西北抗战文学”的重新讨论。其纪实与虚构结合的创作手法,为历史题材文学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提供了范例。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部作品的再解读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文学的力量在于唤醒记忆,而记忆的价值在于照亮未来。《立马中条》通过地域抗战记忆的书写、平民英雄的塑造以及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彰显了它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基石。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编辑: 董惠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