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修鞋匠的哲学
老李的修鞋摊在巷子最深处,门口总摆着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
小林第一次去时,老李正戴着老花镜,捏着锥子缝鞋底。那双手粗糙得像树皮,可动作却轻巧得像绣花。
"您这手艺,学了多久?"小林蹲下来问。
老李头也不抬:"四十二年零三个月。"
"记得这么清楚?"
"干我们这行,日子是拿针脚数的。"老李举起一只修好的鞋,"你看这走线,一针歪了,整双鞋就废了。"
巷子里的年轻人都爱买新鞋,破了就扔。但总有几个老主顾,鞋跟磨斜了还来找老李。有个大学教授,一双皮鞋修了八回,皮面都换了三次。
教授说:"这鞋跟我去过牛津,走过未名湖,鞋底印着半辈子。"
老李听了,从柜台底下摸出瓶高粱酒。俩人对着破皮鞋喝到打烊。
---
第五章:小林的顿悟
梧桐巷要拆迁的消息传来时,小林正在写他的第三本小说。前两本都没溅起水花,编辑说:"现在谁还看这种温吞水文章?"
他跑去巷口找老陈。石凳上积了层灰,老陈三天没来了。
卖豆腐的老张正在收摊,纱布盖住最后两块豆腐。"给老陈带的,"他说,"这老东西,准是风湿病又犯了。"
修鞋的老李摊前堆着十几双鞋。"都来取最后一遍,"他磨着割皮刀,"往后想修也没处修喽。"
小林突然明白了老陈的话。他跑回家,把写了半年的稿子撕了重写。这次他写巷子,写石凳,写发黄的信纸和老人们手上的茧。
完稿那天下雨,出版社主编打来电话:"这次成了。"
小林冒雨跑到老陈家,窗台上摆着那个旧木匣,没上锁。
---
第六章:木匣里的答案
匣子里没有信。
只有一张烟盒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年轻时总想活个明白,老了才知道,糊涂着过才最明白。"
底下压着三样东西:一块干透的豆腐渣,半截纳鞋底的麻线,还有片梧桐叶——虽然这巷子从来没有过梧桐树。
小林想起老陈常说的话:"人啊,认准一件事,做到入土那天,就算没白活。"
拆迁队来的前一天,老张把石磨埋在了巷口槐树下。老李把修鞋工具送给了收破烂的,只要了他五块钱:"够打半斤酒就成。"
老陈走得最安静。居委会发现时,他坐在石凳上,头微微歪着,像在打盹。手里攥着片嫩绿的槐树叶,大概是去年春天落下的。
---
第七章:新巷口的旧石凳
三年后,小林带着新书回拆迁原地。这里现在叫"梧桐苑",有真的梧桐树,还有仿古的咖啡店。
他在商场角落发现了那个石凳,被当作装饰品摆在盆栽旁边。凳面上刻着小小的"陈"字,是当年老李拿修鞋锥子偷偷刻的。
服务员过来问:"先生要喝什么?"
"有豆浆吗?"
"不好意思,我们只有拿铁。"
小林笑了笑,摸着石凳坐下。对面玻璃幕墙上,映出个三十岁男人的影子,眼角已经有了细纹。
他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说:"这凳子凉,垫张报纸再坐。"
声音像极了老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