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
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
认真老去。"
——致所有在速食时代,
仍愿慢火细熬的守味人
——题记
---
第一章:巷口的石凳
老陈坐在巷口的石凳上,已经坐了二十年。
这条巷子叫梧桐巷,其实一棵梧桐树也没有,只有几棵歪脖子槐树,夏天开一树白花,风一吹,落得满地都是。老陈就坐在那儿,看人来人往,从早到晚。
街坊邻居起初笑他:"老陈,你这一天天的,就干坐着,不是浪费日子吗?"
老陈笑笑,说:"你们忙你们的,我忙我的。"
后来大家习惯了,也就不问了。再后来,有人开始学他,也坐在巷口发呆。但坐不了几天就坐不住了,该干嘛干嘛去了。只有老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长在了石凳上。
直到有一天,巷子里搬来一个写小说的年轻人,叫小林。小林好奇,问老陈:"您天天坐这儿,到底在看什么呢?"
老陈指了指对面卖豆腐的老张,说:"你看他,二十年了,每天五点钟起床磨豆子,六点出摊,卖完就收,不多做,也不少做。"
又指了指巷子深处修鞋的老李:"他修鞋,修了四十年,手上全是茧子,可每双鞋都修得仔细,从不糊弄。"
最后指了指自己:"我呢,就坐这儿看他们,看了一辈子。"
小林问:"那您看出了什么?"
老陈眯了眯眼,说:"看出了一个道理——人这一辈子,能认真做一件事,就够了。"
---
第二章:旧木匣里的信
老陈有个旧木匣,上了锁,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有一天,下大雨,老陈没去巷口,小林去他家借伞,发现他正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翻着一沓发黄的信纸。
小林问:"这是……?"
老陈没抬头,说:"年轻时朋友写的信。"
"朋友?"
"嗯,四十年前的朋友,现在都不在了。"
小林凑近看,信纸上的字迹已经褪色,但能看出写得很认真,一笔一划,像是怕写错了就辜负了收信人。
老陈说:"那时候,写信是件大事,得琢磨好几天才敢下笔。现在呢?手指一划,消息就发过去了,连个标点符号都懒得打。"
小林问:"您还留着这些信,是想他们吗?"
老陈摇摇头:"不是想他们,是想那时候的自己。"
"那时候的自己?"
"对,那时候,我也认真过。"
---
第三章:卖豆腐的老张
老张的豆腐摊,是梧桐巷的标志。
他的豆腐嫩,白,瓷实,切一块放锅里,煮多久都不碎。街坊邻居都说,老张的豆腐有股"人味儿"。
小林问他:"您这豆腐怎么做的?这么好吃。"
老张笑笑:"没啥秘诀,就是认真做。"
"可您做了二十年,不腻吗?"
"腻?"老张擦了擦手,"你要是真喜欢一件事,做一辈子也不会腻。"
小林想了想,又问:"那您就没想过开个店,做大点?"
老张摇头:"这一板豆腐,我能做好就心满意足了。大了,就顾不过来了。"
后来,城里开了家连锁豆腐店,机器做的,便宜,花样多。好多人都去买,老张的生意淡了。
有人劝他:"老张,你也改改,加点新口味吧!"
老张还是摇头:"我就做我的老豆腐,爱吃的人自然会来。"
再后来,那家连锁店倒了,因为豆腐没"人味儿"。老张的摊子前,又排起了队。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