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寄晚秋
花甲凭栏蝉声稠,
旅顺风牵旧岁秋。
千里路长情难断,
满耳蝉鸣锁离愁。
手足围炉杯盏酬,
霜鬓轻随蝉影游。
儿时蝉声追云雀,
今朝蝉语送年流。
蝉声难知归心促,
只把蝉声绕重楼。
声声知了催残照,
蝉鸣响彻冬难留。
2025年8月17日
刘志民这首《蝉声寄晚秋》,以“蝉声”为线索串联起岁月流转中的离愁与怅惘,字里行间满是花甲之年对时光、亲情与往事的深沉感怀,蝉鸣声声里,藏着道不尽的人生况味。
首联“花甲凭栏蝉声稠,旅顺风牵旧岁秋”,开篇便定下“秋”与“蝉”的基调。“花甲”点出年岁,“凭栏”见闲愁,而“蝉声稠”既写秋蝉鸣噪之景,又暗喻心绪的繁乱;“旅顺风牵”四字轻巧,却将当下的漂泊与往昔的秋日记忆勾连,蝉声成了打通时空的媒介。
诗中蝉声与亲情、往事交织,愈显绵长。“手足围炉杯盏酬,霜鬓轻随蝉影游”,以“围炉酬饮”的温暖画面,对照“霜鬓”的苍老,蝉影飘动间,是岁月在手足相聚时留下的痕迹。“儿时蝉声追云雀,今朝蝉语送年流”则更见张力——儿时追着蝉声与云雀奔跑的鲜活,对比今朝听蝉声送走流年的怅然,两相对照,尽是时光不可逆的喟叹。
蝉声在此不仅是秋景的点缀,更是离愁与归心的寄托。“满耳蝉鸣锁离愁”“蝉声难知归心促”,将无形的愁绪与归念,托付给有形的蝉声,仿佛蝉鸣越稠,离愁越重,归心越急。而“声声知了催残照,蝉鸣响彻冬难留”,以蝉声“催残照”的意象,写尽秋日将尽的仓促,蝉鸣再响,也挡不住寒冬将至,恰如人生步入晚年,纵有万般不舍,时光依旧向前。
全诗以“蝉声”贯穿始终,从“稠”到“绕重楼”再到“响彻”,蝉声的层次变化暗合心绪的起伏。秋蝉本是暮秋的符号,诗人却借它牵出童年、手足情、旅途愁,让蝉鸣不仅是自然之声,更成了岁月的注脚、情感的载体。花甲之年的凭栏远眺,听的是蝉声,念的是旧岁,叹的是流年,一曲秋蝉里,藏着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时光故事。
主播铁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