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健与他的趵突泉艺术世界
张晓慧
徐行健老师的《趵突泉画展》将在市博启幕,同步问世的《泉画集》是他以笔墨为泉眼,向世人捧出的一汪艺术清泉。
徐师谦卑,惜携余尔,故有幸拙笔。虽难书其华,但可略写其实。艺术的表达,向来有“华”与“实”之分。书其华易,堆砌辞藻、旁征博引便可营造盛景;写其实难,在特定的氛围与边界里,由小见大,拿捏住那份不事张扬的力道。徐师的趵突泉画系列,正是“写其实”的典范。
徐行健老师把天地中这一泉,一水,一灵动,以那份笔墨的本真脉络收在宣纸上,又通过宣纸反射给天地间。观其画,言语未启,仿佛听见泉眼 “突突” 的脉动,水花腾起又落下的“玎玲”脆响。郦道元笔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文字,在此刻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具象了。视觉与听觉在画前交融,抿嘴凝视间,已是一场无声的盛宴。
这份“实”的背后,是技法的融会贯通。徐师的画作趵突泉系列,堪称中西合璧的精妙实践。他以中国传统线条笔法为骨,每一笔勾勒都带着书法的韵味;又取西画的色块与明暗为肌,让泉水的层次与光影跃然纸上。留白处,似雪涛涌动、云雾润蒸,尽显国画“计白当黑”的智慧;勾线时,又将波澜翻滚、叠荡奋跃的泉态精准还原,带着素描的严谨。多种技法在他笔下浑然一体,却又各自鲜明,不见生硬堆砌,只觉自然天成。徐师常说:“线条是中国画的筋骨,明暗是西画的血肉,泉水要活起来,两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有此深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才使得徐师“敢”字为先。
令人叹服的是徐行健老师选题的胆识。泉眼题材,灵动易逝,形态难捉,向来是当代画坛极少涉足的领域。徐师却以“艺高人胆大”的魄力,迎难而上。这让人想起他独创的“焦墨牡丹”画法,以枯笔、书法线条彰显花之骨力,与今日对泉眼的探索异曲同工 —— 皆是在看似难以驾驭的题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巨幅作品《君自龙窟来》,堪称这种理念的绝佳注脚。画面没有刻意描绘泉池的浩渺,只截取三股泉眼腾跃的瞬间 ——奋起的浪花柳骨颜筋,仿佛能看见水珠在半空炸裂的细微轨迹,同时又珠落四溅,铺陈开去。墨色由浓至淡层层晕染,跌宕起伏。那枯笔皴擦出若有若无的飞白,恰似春日微风掠过水面的轻颤,春风拂水,水拂面。午后阳光斜照,光斑落在宣纸褶皱处,与画中泉花的明暗交融,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光影入画,还是画入现实。这正是“写其实”的独特韵味。

《三泉迎月》,白鹭翔飞,明月照泉。泉头上涌晶莹剔透,以高姿态迎那轮明月的祥和。那波光粼粼扩散的水纹,用笔的婉转似携了荡漾的洛水波纹,满溢中式的含蓄。而明暗渐变的色块晕染又藏着西式的科学,环环相扣,渐次过渡,既存传统骨相,又显西画体积感,让静止画面有了泉水流动的张力。

写字间,徐师发来一图。只一眼,我秒回:这配色、构图、主次、明暗皆好,次第交映。泉头与柳丝交耳、池水微荡,夜幕后退,相互成就其美。亭榭在夜色的静谧中静观其祥。好的,美的,艺术的,无关中外,无需过誉。
徐师以泉水喷涌的特写为窗,让泉城的泉水文化有了更内涵与鲜活的表达。在笔墨流转间,泉城的底蕴被悄然提升。徐行健老师也由此成为当代济南画家中,聚焦泉头创作的“第一人”。当《趵突泉画展》的展灯亮起,当《泉画集》的墨香弥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幅泉水画,更是一位艺术家对本土山水的深情凝视与眷恋,也是其用笔墨与泉魂的永恒对话。或许,这便是艺术最本真的力量——没有色彩与画面的繁花似锦,只有简单的色调与主题特写,在笔墨自然流淌间,便已活色生香,生生不息。
2025.8.13
作者:张晓慧,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出版诗词合集《珍珠集》、散文合集《人间走笔》。多篇文章被百度文库收录。在《大众日报》、《山东商报》、《新华网》、《齐鲁壹点》、《都市头条》等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发表过数十篇散文及诗词。小文《墨在宣中行,线傍墨而舞》有幸得到文学评论家宋遂良教授的点评。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