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渡槽,沉默的巨人
文/孟凡秀
七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齐鲁女子怀热望,自文艺沙龙赴长清孝里寻迹寄情怀。晨曦初露,众姝从泉城各处赶来云集。赵君、方君,谙熟桑梓,为活动导览述评,声随云影,妙解一程光景。
胜迹纷呈:齐长城头,阅尽沧桑古境;方峪古村,石屋石巷六百年时光沉淀;郭巨祠前,静感孝道文化传世……其中最著、且深动吾心者,乃大寨遗工“东风渡槽”也。从市区驾行半小时,车盘峻岭,路转峰腰,视野忽阔,一道灰黑色的巨虹猛地撞入眼帘——“看,那就是东风渡槽!”带队的方君指尖轻扬,声含敬意。话音刚落,那座石构巨物已在视野里愈发清晰,青灰色条石在烈日下泛着沉厚的光,跨长庚通途以势雄,历半百风霜而形奇。仰首观瞻,沉默如巨,仿佛正从时光深处,朝着众姝缓缓走来。
此庞然大物,飞架田畴,若长虹饮涧,似巨龙卧波。只见“东风渡槽”四字,红漆虽斑驳如锈,犹若经岁摩挲之勋章,嵌于跨坳拱壁之上。其形,昭石匠之精工;其势,彰民族之豪情。岁月流转,不改倔强之规整。方君介绍,东风渡槽是一座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雄伟建筑,它与河南的红旗渠一样,是上世纪大兴农业水利工程的产物。渡槽于1970年开始动工,由于当年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只能全靠人工擘画,锤凿铿锵,映星月于寒岩;肩扛手抬,顶暑寒于峭岸。千夫沥血,守当年之意气,将数万条石码砌方正,严丝合缝,精雕细琢,历时5年才竣工,观者无不唏嘘于热血铸渠之丹心。闻当年殉此者数十辈,骨埋槽下,魂系渠流,方得此碧水凌空,飞虹跨壑。这座曾是济南长清首屈一指的巨大水利工程,最终切实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
同行的赵君也走上前来,动情地指着一处石面:“你看这凿痕,多深多密。”凑近了才见,每块条石边缘,凿印密如星点,浅深不一。我与诸姝,默然相对,凝目感叹。蓦然间,似睹赤膊汉子弓腰挥锤,号子阵阵,夯声震野,气为之颤。方君、赵君的热情讲解,令诸姝心潮澎湃,默然良久,既有叹其壮阔之慨,更怀敬彼血汗之诚。当年的劳动者或许未曾想过,这用血汗筑就的“天桥”,历半世风霜,仍犹若丰碑岿然世间。
风过槽洞作鸣响。恍惚间,特定历史时期流传的《农业学大寨》旋律似在耳畔——“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让人不禁念及那个年代的背景与人们的精神状态。遥想黄河水奔槽,如巨龙倾泻,润彼干裂之垄,泽此焦渴之途。三万亩田畴得饮甘霖而勃发,数代人眉眼因见粮满仓而笑开。
今望道旁,玉米摇绿,穗实沉沉,才明白这渡槽为啥能在天地间站得这么直:其筋脉里,缠缚着数万双手“让瘠土生金”的愿望,凝结着一辈人“使子孙无饥”的赤诚。它是当年战胜自然困难的历史见证呵。
现如今渡槽虽已废弃淘汰。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战胜洪荒之证,是先民毅志之铭,是220国道上的一道靓丽风景。风过似大地低唤那代人的名字。忽念易安“生当作人杰”,此辈非金戈铁马,却以血肉铸山河,亦是英雄!其精神激励今人立志图强,勇攀强国之颠!
2025年08月12日
个人简介:
孟凡秀,网名:幽兰茶心。现居济南,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爱读书、爱文学创作,愿把生活中所遇、所悟、所感叙以文字,真诚分享给同道的良师益友。